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我是七系的!” ——30年前贸法学生活动花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用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这段诗诗形容三十年前贸大法学院的学生生活十分贴切!

三十多年前,贸大还没有法学院,正式名字为“国际经济法系”,简称“七系”。七系成立于1984年,比起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成立的贸大一、二、三系(即英语系、外语系、国际贸易系),“七”意味着在贸大的历史较短,规模较小。但七系这个名字却很响亮,很传奇!七系的起点高,老师最牛,学生是全国最顶尖的生源。直到1996年成立法学院之前,“七系”与十来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血肉相,成为他们响亮的名片!直到三十多年过去后的今天,他们在自报家门时还习惯地脱口而出:“我是七系的!”

下是三十年前七系学生活动的画面和文字片断,与今日之贸法师弟师妹们分享。感受一下他们那时的快乐、烦恼与激情,还有那一脉相承的青春岁月!




1989年学校运动会上的国际经济法系即七系。


自我 友情 喜悦

——记我在贸大电视台和广播站的生活


大学 4 年的生活,经历过的事太多太多,倘若让我说出来讲给别人听,很多又都是客套话我不得不“加工、润色”,但一提起在经贸大学的电视和广播的播音工作,则会勾起我的一片真情。我去校医院取药的时候,大夫一抬头瞧见我,说:“哟,这不是电视播音员吗?快毕业了?分到哪儿啦?”我去车棚取车,看车师傅叫出了我的名字,她说在学校电视上看到过我。口语课老师说课堂上的我看上去要比电视上年轻一些。又有的老师说电视上的我过分秀气了点,再老成些就更好了……有时候,人们要求的并多,这一份份的关心和爱护对我足矣。

   我从 1986 年起做播音员已经四年了。这年中,国事、家事都变了,广播站也变了。从我一进校门起,早一些的有于向洋、朱向东,到后来的初杰、谢东剑、王旸,经历了几多变化,可所有的人和事都历历在目,如昨日之事。广播站播音员、编辑部来自不同的系和年级,这里只有共同的爱好、兴趣,只有欢笑、兴奋。我在这儿抛掉了很多烦恼。坐在麦克风前我感觉惬意、自由,找到了自我。尽管大部分节目是由编辑写稿,可我却在节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随着“怀念肖邦”乐曲,我读看编辑小鹿的散文,不由自主地体会到了失意时淡淡的悲伤;“大学生之友”节目中与朋友们谈心的时候,我也悟出了人们心底那不经意的一份激情;即使在“每周一歌”中,听看赵传近乎于呐喊的歌声,我一样感到了让人心弦颤动的对真情的向往。记得“文海浪花”的播音小雪说过:一坐在话筒前,我就觉得自由、自在……其实,我也这么想。

   自从学校的闭路电视开播以来,我和马晓威、滕伟丽就开始做播音工作了。记得有一年暑假,学校派我和她俩去听赵忠祥、沈力的课,我当时特别认真,每天一大早跑很远的路去广播学院上课。后来,我和老师们谈起要扩大收视范围,要吸收新同学办电视专栏节目拍电视小品,尽管这只是设想,眼下只能在家属区播出校内新闻,可我自己也惊讶:何时又来这么大的干劲?怎么又回到中学时代了?可见我的心并未完全苍老呢!

在麦克风前,我不仅仅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友情。我从每个节目的风格中就可以了解播音员、编辑的性格和品味。从王韬的“文海浪花”的朗诵中我可以体会到他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恰到好处;宋广翔和张君君的英语节目“快乐时光”很有味儿,我更欣赏他们的严谨和精益求精;和我合作过的乔康,在音乐处理和节目剪辑上则有细腻、独到之处;而制作王旸和播音员李嵘都有着踏实和自然的风度……和这些朋友们在一起总有一种默契和共鸣,与他们的合作也令人难忘。学校宣传部领导刘子安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虽然有时他说的,教给我的,我不一定完全理解和赞同,但那份关怀和期望又怎么能辜负呢?

   回想起这许多往事,我心里便会涌起淡淡的喜悦。有些东西旁人无法体会得到,只有自己才能发现其中的动人之处。我还记得去年我结识的美国朋友杰夫,他恰巧也是学校电台的播音员,说起这话题我俩很投机,我向他求教英文朗诵的技巧,他问我播音的甘苦,由此谈开去,竟高兴地发现许多惊人相似的感受!我们都认为,播音的风格各有不同,但皆应追求自我。现在想想,也许那句话是对的: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将走向新的生活,会有新的世界,“聚虽好,别虽悲,世事堪回味”。翻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介,看到自己的照片时,那便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页。

                                   

                            (作者:刘晖 1990 届本科 原载于 1990 年 7 月校报)



让更多的同学都来参与


前不久,我们七系举办了第5届辩论赛。辩论赛是七系的传统活动,最能体现出专业特点。本届辩论赛与以往的辩论赛相比,突出地表现为个特点选题的针对性参与的广泛性。

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在选择辩题时我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一方面针对我系同学的知识层次和实际水平,另一方面针对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国际国内一些重大问题,并与学校整顿校风、学风的活动结合起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如下论题:关于治学方面的“先专后博,还是先博后专”,反映政治时事的 “两德统一对欧洲和平利大于弊”,当前热门话题“限制出国留学是限制人才外流的良策”,“北京举办 2000 年奥运会利大于弊”,以及关于个人与国家利益关系的 “宁为鸡首,不为凤尾”。这些辩论题都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参与,是七系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次工作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全系除年级在校实习没能参加外,其余的个年级共 32 名同学直接参加了辩论,更多的同学充当了“智囊团”,为上场队员出谋划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90 级的同学, 整个年级都行动起来,为上场队员准备资料、写辩论稿、进行模拟辩论赛。上场队员更是辛苦,扎在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书刊、还专门从社科院请来了指导老师。

辩论赛进行了预赛、半决赛和决赛每每辩论时,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台上辩论的双方唇枪舌剑、口若悬河,台下观赛的同学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让更多的同学都来参与”,是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的最大感受。目前,全系同学又满怀热情关注着即将举办的全校辩论大赛。


作者:王旭伟 时任学生会学术部成员 原载于 1991 年 4 月校报



七系同学保墒养树劳动纪实


为培养同学的劳动能力,吃苦精神,10月10日晚,国际经济法系一、四年级的同学在西山劳动了一天——保墒养树。这一片山麓是我校的植树区,已有柏树12万棵,秃岭已披绿衣,荒山已弥生气。而秋季来临,小柏树们也正需翻土埋草,保养水分。 “叮当当,当叮叮”,风歌叶舞的空山瞬间弥漫了金属与岩石的撞击声,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同学们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已开始劳动了。碧海中,或浅或深、或淡或艳的是同学们的身影,风移树动下,如丛中百花竞放,若隐若现,展示着活力与美好。同学们三为伙、两为伴,弯着腰,低着头,翻着铁,抱着锄,干得正来劲!荡起阵阵的烟尘,随风而逝;埋下丛丛干草,入土而肥;又或窃语不已,又或朗声不断,招呼声此起彼伏,探询声迩消远涨,哪管汗水满额而下,何顾尘草一身而粘,只有锹在跃,锄在跳,脸在笑。劳动中同学们笑着,笑声中同学们劳动着。你看李岩,一个人蹦这儿,跳那儿,不顾一裤腿的野草刺,或检查草盖没盖好,或招呼同学干活小心,满有一班之长的样子;再看高志伟,别看平时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干起活来还真不含糊,挥锄、摆铲、动作麻利又有力,又有速度又有力量;还有张玲,虽然是女孩子,又加上身材娇小,力气不大,可她在那一点点细细地拢,一分分不断地干,不比男生逊色多少呢!尤其那个细致劲,足够 15 个人看半个月的。劳动的场景中每个人都是幅画,画里有动作,有表情, 还有更多的东西。 很快地,日要落“西山”,当归了。日头白晃晃地挂在山脊上,山的轮廓线上还有一队人扛着锄,提着锹走下来,看不清脸容,却分得出笑声,一排排柏树也溶在山阴里辨不清间隙,却感觉得到,他们站得更直、更整齐了。 一天,时间很短,留下却很多。


作者:未名 1993 届本科 原载于 1991 年 11 月校报



七系1992届部分同学在天安门合影。摄于1989 国庆四十周年。



1989 年秋,庆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庆 35 周年,七系学生表演合唱节目


在七系的集体里


1、 第一个意外

刚进校不久,参加的第 1 个活动是新老生联欢会。气氛相当热烈,我却乖乖 地躲在一个小角落里,不知所措。忽然,一位高年级同学走过来说:“试试吧,无 论怎样我都会为你鼓掌的。”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忽听女主持人刘奇说:“高琳同 学是我系唯一的 2 级运动员,并且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女孩,她将朗诵一首席慕蓉 的诗。”周围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享受着原本陌生的环境给予我的这份友好 和热情,突然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和勇气。这次晚会上,主持人几乎对每位登 台的新生和老生都作了一番热情的介绍。在一个集体里,人们多么需要相互鼓舞呵。


2、 舞会上最累的人


舞会上谁最累?要我说,不是那些在舞场中央旋转的舞伴们,而是为这美好的夜晚付出大量动劳的人——学生会的干部们。这不,他面露急色地跑来了:“高琳,今晚舞会原定的女主持人突然有事,你能不能准备一下?”看他那气喘吁吁的样子,一定是跑了不少冤枉路。接着,他一直陪着我准备完发言稿,然后又急匆匆去布置会场了,饭都没吃,而布置会场是件苦差事。当音乐响起来,同学伴着这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时,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知道那幕后的一切。


3、 一个“恋人”


他,曾在 4 年大学生活中获得一系列荣誉: 三好学生、“五矿杯”征文奖、演讲比赛奖和最佳广播员奖;辩论会、竞技场到小型联欢会或大型舞台,你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身为学生会干部、共产党员,他不比别人多得一份养料,却比别人付出了更多、更多。他没日没夜地干学生会,操场上洒下了他拼搏的汗水,大学生活的每个春秋都记录了他不断进取的步伐。他像一个恋人般发自内心地爱着 经贸大学,这一点可以从《五矿杯·我与经贸大学》征文集他写的篇文章《雨浓时节》和《我是经贸人》中深刻地感受到。“经贸大学的恋人”,这是一个很光荣和自豪的角色,我们身在经贸大学的每一个人难道不都应成为她的恋人吗?


4、 为我们的七系加油


毕业分配的黯淡使我伤心和不平。我们拥有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冯大同教授的授课堪称一绝;王淑霞老师的热情、精干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工作充满活力;陆志芳、梁海静、冯守华等老师们为同学四处奔波……。逆境并不完全是坏事,它能够使一个集体更加团结,更加振奋。记得全校合唱比赛时七系获得三等奖,我们心中却为此而骄傲,因为我们努力了,付出了我们的汗水;当我们的代表上台领奖时,我禁不住喊道:“为我们七系加油!”我看到,七系的同学们同时伸出手臂,紧挨着坐在一起,掌声经久不息。为我们七系鼓掌、加油吧!七系终将打败一切劣势,沿着“奉献、竞争、进步”的道路走下去。


作者:高琳 1994 届本科,原载于 1991 年 3 月校报



系小能量大


我们国际经济法系——七系,是当年学校最小的系。在我们1985年入学之前,七系首批本科生是1984,但当时不是作为国际经济法系招进来的,是先成立了系,然后从三系(外贸系)转来的。所以,我们 1985 级才是第一届作为国际经济法系学生招进来的。当时我们两届一共个班,1984 级个班,1985 级个班,每个班都不超过 20 人,所以我们的规模非常小。

我记得 1986 年全校运动会,入场顺序是以一系开始依次往后排,我们七系排在最后,全系仅有的 50 多个人全都上场了。可以想象当时的画面就像奥运会入场式,有些国家的队伍非常庞大,有些国家则只有那么一点点儿的队员。但是我们却获得了全校总成绩的第 2 名!其中的运动员就有今天我们商务部的李副司长,他当时获得了 1000 米和 10000 米的冠军!你都猜不出像我这样的身材参加了什么项目,估计给你 10 次机会你都猜不出来。我参加的是:投铅球!我得了全校

我跟贸大七系的渊源很多:本科毕业后我成为冯大同老师的国际商法研究生,也算是首届从本系本科到硕士的 2 人之一。毕业后我在学校任教加起来,我在学校呆了 10 年,很多在座的老师不光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同事。这些年,我走了很多的地方,美国、香港、上海……很有幸,我时常遇到当年的老师和校友。比如我在香港律所工作时,关于反垄断有一些重要的会议,我们请黄勇老师作为专家前来担任评委;金杜律所的张毅律师曾是我前任公司的法律顾问……

这个世界会在不经意间因为某些因缘而让分开的师生、朋友重新会合,这就叫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大家从同一个门出来,走了不同的路——我是每 10 年换一个行业;有的同学做贸易 30 年转而做了实业;有的同学在商务部坚持 30 年成为司级干部;还有同学则坚守校园——生活有很多路,每个人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走向,但我认为我们贸大法院毕业生有一些关键点或基本点是相同的:第一做人有准则不撒谎不伤害别人,每一步做到问心无愧;第二务实;第三,毕业三十年一路上我们始终相互提携,相互帮助!

作者:蒋莅东 1989 届本科 1992 届研究生 以上为2015年沈达明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摘要



1989届(1985级)本科部分毕业生参加贸大法学院“沈达明先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合影。左一为蒋莅东,右二为李翡云,右一为王建平。摄于20159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