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心怀家国,以德为先——记第十八期“党员先锋半月谈”


心怀家国,以德为先——记第十八期“党员先锋半月谈”


20161222日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员先锋半月谈第十八期活动在宁远230教室圆满召开。本次活动由学生工作部主办,法学院分党委承办,法学院党委书记于海纯教授担任主讲人,于老师以从横渠四句说开去——谈教育的意义为主题,和同学们共同探讨教育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法学院分团委书记涂帅和来自各学院的六十余名本学生党员代表参加了并聆听了讲座。

 

(讲座现场)

于海纯老师以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来自哪里?去往何处?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开场,探问同学们人生的意义。接着,于老师结合自己十二年军旅生涯和退役后继续深造、从教的人生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心中的人生价值——“担当、责任、忠诚、奉献,于老师的分享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即使不能奔赴前线,同样要有民族和国家的危机感,要时刻将担当、责任、忠诚、奉献放在自己的心头。

 

(于海纯书记演讲)

横渠四句,意指宋代儒学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荡气回肠的话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书人,尤其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仍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于海纯老师以横渠四句为视角,指出大学生不仅要在教育中获取知识,更要全面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迎接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于海纯老师指出,青年大学生应当在大学教育中获取至少三个方面的能力。

 

(于海纯书记演讲)

首先,大学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加大知识储备。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于老师告诫同学们,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那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是没有希望的。在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下,一些人存在理想信仰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而作为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党员,应当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中,青年大学生要多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法学专业的同学要思考用法律如何救国、报国、强国,学经济的同学要思考用经济如何救国强国。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政治鉴别力。于海纯老师提醒同学们,当今媒体发展迅速,作为共产党员,青年大学生尤其需要从各类信息中鉴别出真伪善恶美丑,要具备理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于老师特别指出,大学生要有家国情怀,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发展,都不能放弃心怀国家,胸有天下的情怀,应当时刻以位卑未敢忘忧国来警示和砥砺自己。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青年的奉献,国家的未来与青年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乃至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是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德行、有眼界、有胸怀、有方向的青年共同努力奋斗来实现的。

第三,大学生要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于老师指出,一个人在没有良好的德行都难以长久发展,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道德低下者永远不会走远,有多高的德行,才能成多大的事。宋代学人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既是立德的参照,也应当作为当代青年党员人生奋斗的价值追求。

最后,于老师将话题回归到讲座的主题,大学生在教育中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于老师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心有祖国,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将祖国和人民牢记于心;正如横渠四句所言,当代青年要做到心为天下而立,命为万民而立,继承发扬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创太平基业

 

(讲座合影)

讲座最后,于海纯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吟诵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令自己深受震撼,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