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郑海平老师:宪治路上的求索者


郑海平老师:宪治路上的求索者


郑海平老师,2013年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任教,此前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法学院取得J.D.学位,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郑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宪法与行政法学,目前侧重于研究宪法基本权利(特别是表达自由,以及与互联网监管相关的问题。讲授的课程包括宪法学、公民与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以及为留学生开设的比较宪法(全英文教学)。另外,郑老师指导我院学生参加普莱斯传媒法模拟法庭比赛在2014年亚太赛区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5年1月4日,记者在宁远楼7层法学院会客厅见到了郑海平老师。一落座,他热情地招呼记者喝水。客气、稳重,这是记者对郑老师的第一印象。接近一个小时的采访,郑海平老师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也让记者对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钻研宪法:一位青年学者的家国情怀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宪法是一门离日常生活比较遥远的课程。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宪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时,郑海平老师说,这与他的生活和求学经历有关。郑老师告诉记者:在16岁之前,他是在甘肃省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可以说在少年时代就深切地体会过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后来,他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习,逐渐形成的一个认识:在一个法治尚不完善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过得很不容易。若要让人们过得更好一点,从制度方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行法治、摒弃人治。”本科毕业后,他去了美国留学。在攻读J.D.学位的三年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美国的法律,也对中美法律方面的差异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差距最大的,很可能是在宪法领域。”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决定致力于从事宪法方面的研究。

郑老师说,在当下中国,要实现法治,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普通公民不守法,而在于政府不守法。“与老百姓相比,我们的政府很强大,有钱、有权、有军队。一个人违反了法律,有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对他加以制裁;但对于政府违法的行为,却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制裁机制。”在郑老师看来,宪法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规范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所以,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宪法切切实实地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认同中央最近几年的一个提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作为一个宪法学者,如果我能对我国的‘依宪治国’做出哪怕是一点点的贡献,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教书育人:简单生活中的无穷乐趣

对于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郑海平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在本科期间就确立的职业梦想。“一方面,我很喜欢读书,喜欢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环境中生活;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欢和年轻学生一起交流,享受那种单纯而真诚的交流所带来的乐趣,而不必掺杂太多世俗的考虑。”郑老师坦承,他也曾为职业选择纠结过,特别是在2011年刚刚回国的时候。那时他已经取得了J.D学位,而且也通过了美国纽约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如果去律所工作,收入会比在大学当老师高出许多。但是,几经考虑,他还是选择了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可能是因为年轻,还有那么一点点理想主义的精神吧。”郑老师告诉记者。

谈及现在的工作状态,郑海平老师说他很满意。上讲台的他,发现教师确实是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职业。“前几天,我给法律硕士讲了这学期的最后一次宪法课。下课后,有不少同学留在教室里和我交流。有位同学说我的身上‘散发着宪法的光辉’。还有一位女同学很认真地告诉我,听完我的课,也想将来当老师了因为她在我身上看到了做教师的快乐。虽然我知道有些可能是溢美之词,但说实在的,还是蛮开心的。”郑老师笑着说。

 

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思想碰撞

当记者问到如何让宪法这样一门看起来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时,郑老师说他有两个“秘诀”:一个是案例教学,另一个则是和学生的平等讨论。而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法学院的课堂上学到的。“与我们国内传统的宪法课不同,美国的宪法课非常注重案例教学。记得在美国上第一节宪法课之前,我曾想老师会先介绍宪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但没想到老师上来后直接就讲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几乎一学期都在讲各种案例。”受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郑老师回国后也尝试在宪法课的教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宪法判例,但与宪法相关的事件可以说每天都在发生着。我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感受到宪法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这种做法确实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郑老师特别重视和同学们的平等对话。“在课堂上,我一再跟学生们讲,我和他们是完全平等的。一方面,作为老师,我的知识是有限的,我并不代表‘真理’,我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另一方面,我也非常鼓励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因为我相信思想和言论的多元化有助于我们对事情形成更为全面的看法。”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背后,反映的也是郑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我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寄语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公民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郑老师,对学生有何寄语。郑老师毫不迟疑地说:“我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堂堂正正的公民。”他进而讲述了他对“公民”的理解:“所谓公民,并不一定是一个在道德方面多么高尚的人,而是一个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人。一方面,要关注自身的正当利益,敢于‘为权利而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勇于承担公民的责任,积极关注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事情,用和平而理性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郑老师认为,在当下中国,公民精神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社会上的不公正的事,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利益,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甚至漠不关心;而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按法律和规则办事,而是按“潜规则”办事,甚至不惜突破法律的底线。“在这种环境中,做一位堂堂正正的公民,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撰稿人: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