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师资队伍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孜孜以求 谆谆以诲——访边永民教授

孜孜以求 谆谆以诲

——访边永民教授

边永民,1987年自内蒙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国际经济法学士、国际法硕士学位,1994年开始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任教,2002年获贸大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国际公法、环境法、世界贸易组织法,现为法学院副院长。她还是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 (Canada)研究员,Rol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委员。曾主持《“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含贸易措施的国际环境条约》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孜孜以求 不懈进取

1994年,边永民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成为了法律系国际公法教师。谈到选择国际公法专业的初衷,边永民说,相比于较为倾向技术层面的领域,她更喜欢宏大的价值层面的专业,对人权、环境、公平、国际社会整体的运行规则之类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兴趣。

到2021年,边永民亲身经历了27年以来贸大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的巨大发展。她到贸大任教之前,国际公法虽说是必修课,但系里还没有老师能上这门课,当时是请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周忠海老师来这边上课。边永民成为贸法第一位专职讲授国际公法的老师。

除了国际公法,边永民还先后讲授过海商法、国际商法、国际私法、世界贸易组织法等课程。她在政法大学期间没学过国际商法,所以她在贸大用了一个学期认认真真听了当时的系主任冯大同教授的国际商法课。之后她又跟随国际商法培训项目去全国各省讲授国际商法课。当时其他高校都没开设国际商法课,她感受到贸大国际商法课在各地广受欢迎的热度。她体会到这门课实际上不全是讲法律,还包含了很多国际商务实务,诸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怎么签订,单据怎么签发,怎么办理装船运输、保险、接货付款、质检、索赔……总之涵盖了国际商务的全链条。这些知识,与她原来在中国政法学习的风格很不一样,对她是一次挑战,也是努力学习的过程。

从法大来到财经类的贸大,边永民的科研历程也贯穿了与财经问题的结合。她的博士论文正是从国际贸易法和环境法的交叉点切入,后来的研究又扩展到了环境和国际投资。多年来,这两个领域仍然是她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她的学术研究跟法学院的学科发展踩到了同一节奏上。

受贸大法学院风格的影响,边永民也让自己从以往相对重视理论研究朝着“研究+实务”的特质转身,她刚开始工作的早年曾做过几年兼职律师。不过她最终还是全身心回归到教学和科研的轨道。她先后赴荷兰、英国、美国访学,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和提高。

边永民在贸法任教的27年,经历了从国际经济法系更名为法学院的重要历史阶段。她回忆:“我觉得贸大法学专业是紧跟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而发展起来的。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只有外经贸部下设的八个进出口总公司。贸大的任务也是为当时的外贸系统输送业务人员的。国际商法一直是贸大法学院的特色专业。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加入WTO,“一带一路”倡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贸法的专业也从最初的国际商法扩展到了公司法、外商投资法、国际投资法、数字经济法等等。专业的每一次扩容和扩展都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这是贸法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前提。与此同时,国际商法一直作为龙头专业,是贸法有别于其他法学院的独有特色。”

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单纯学子,到了解多元文化、复杂的国际问题的学者,她经历的不仅仅是学识的增长和思维的转换,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多年研究国际公法,让边永民对这个学术领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感悟:国家从相对比较封闭状态到融入全球化潮流中,并且加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走上和平崛起,有赖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一个开放的国际局势。如果没有和平和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崛起就会很困难。近年来,中国开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外循环。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等,依然依赖于公平公正的国际规则,中国急需增强国际话语权,学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参与到未来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之中。时代在前行,中国学者对于国际公法的研究越来越有了发言权。而在她刚入职时,很少有国家关注并重视中国学者对于国际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当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外交大国和强国时,中国的国际公法学者们的见解和学说也越来越被各国学者重视。她从自己的专业看到了国家的兴衰与学术研究的价值以及学者个人的命运是多么地紧紧相系。


谆谆以诲 亦师亦友

边永民温文雅致,轻声细语,“润物细无声”用在她身上十分贴切,这一气质与她所教授和研究的宏大的国际公法专业形成鲜明反差。

跟学生谈到她多年法学专业心得时也是云淡风轻:“其实法学没有那么难学,因为法律的依据是人的良知和正义——这些是人们心中都有的朴素的观念,就比如许多老百姓虽没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但当我们把法条解释给他们听,他们经常会十分理解和认可法律的规定。而当法律被用来处理一些复杂的技术性问题时,它才会较难被理解。不管是多复杂的问题,法律其实始终是朝着一个大方向前进的——法律追求的最终价值就是公平正义,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善良、友好、和平。”她认为学习法学不能机械地硬拆开各类法条单独考量,因为价值观念实际上是融会贯通的。在学习过程中,她经历了种种探索,时常遇到许多极其抽象和晦涩难懂的非法学专业问题,但这个思考的过程对她非常宝贵。正是因为过程漫长、艰难,坚持下来才会收获更有价值的结果。因此她希望年轻的学子们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做那个看到朝阳的人。

边永民时常为法学院的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指导。她说:只注重记忆而弱化了思考是当代中国教学的一大弊端。在法学学习中,读书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多读书并且在读书的时候认真思考,才能真正有所得。当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时,应当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去和老师讨论,而不是似懂非懂地跳过;学习理论和现象的时候去探索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渊源,而不是不加理解地强行记忆。除此以外,她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提出问题,做一个有思想的法律人。

边永民看上去有些清高,但她的内心却是满满的温暖。她曾及时帮助了不止一位抑郁的学生度过难关。学生对她的评价是:严谨严格严厉,热心乐观有趣,亦师亦友!

她的博士研究生、现在首都经贸大学任教的魏庆坡回忆:

“边老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的‘三严’是我事业人生的学习典范,一是严谨,二严格,三是严厉。在治学方面,边老师特别严谨。她在教学上,能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比如课前精心备课,课上能够娓娓道来,学生特别喜爱听她讲课,课堂的抬头率非常高。课后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到办公室找她,她也会非常耐心的去解答,受到学生的好评。我读博士期间感觉到边老师在课上,她强调求真创新,也就是强调对于真问题的科学分析和解决,而不是循环论证的假问题。她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老师要求一般除了国际法专业课之外英语的学习不能中断,要能用英语去阅读外国文献,特别强调具备听说能力,而不是哑巴英语。同时要注重学术规范,要求学生论文写作和平时的小论文都要注重这种学术规范,对学生写的论文,她的要求很严格,从选题、写作、修改,每一稿都会逐字逐句的看,要求你必须遵守基本规范,同时要有创新,不能糊弄。这点我印象特别深刻。边老师的严厉体现在,除了学生有问题去找她之外,她还会定期主动与一些学生进行约谈,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上有没有问题和困难,她会像长辈一样耐心的帮助解决。如果我们同门当中有极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老师的批评也是非常严厉的,这种批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问题,效果非常好,能及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有一点,边老师特别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和生活上都是如此。我们之前去国际组织的实习,包括伯尔基金会,在我之前或之后都有去过的,都是边老师推荐的。我们出门之前,她会叮嘱我们在外注意安全,回来要利用这段实习经历去挖掘背后的法律问题等等。我毕业后遇到工作上的问题也会时不时的去向老师请教。我感觉她真是一位治学严谨、亦师亦友的好老师。”

她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在律所工作的李静舒回忆:

“我和边老师认识十年了。在我读书期间和工作之后她都对我有很多帮助,我们一直都有很好的联系。她长期研究国际法多个分支领域,在国际贸易规则和环境规则的交叉问题、多边贸易规则、区域贸易投资规则方面都很有建树,在贸易环境交叉领域有不少代表性著作和文章,令人钦佩!边老师本人是一个非常喜欢并且善于发现、学习、研究、思考、分享的人,无论学术上和生活中都是如此。她待人平易近人,体谅包容,温和谦逊,帮助人却轻描淡写,经常施以援手尽其所能帮助认识的不认识的、相熟的不相熟的人。我的博士论文开题和写作期间,我们总是恰巧一个国内一个国外,实时联络不太方便。但是近19万字的博士论文老师却是字字句句帮我审读和修改,经常晚上发过去,第二天早上就看到了老师的审阅意见,时差反而成了我们昼夜工作的好帮手。工作之后遇到难解的问题,我总会跟老师商量着办。老师的不同届、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总能通过老师的介绍成为朋友,相互帮助,老师总是风轻云淡的看上去是无心插柳,但是这些都不是她的分内事,都是她的热心肠和对我们的额外帮助。老师还是个很有趣的乐观的人,可以用生活化的语言把艰涩的学术的观点和原本可能会面红耳赤的争论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她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变成逗趣故事讲出来的本事也是信手拈来,每每想起来都马上笑出来的就好几个。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几年前老师在泰国做田野调查,住的地方在偏远村子里而且没有院墙,一觉睡醒,发现自己按照当地习俗放在门外的羊皮凉鞋不见了,拜托女房东去寻找,后来发现是村子里饿极了的狗叼去当作了美餐。老师从事的研究课题使她经常需要去到条件比较差的地方,而她讲起来这些都是有意义的见闻和有趣的故事,她的同理心以及在不好的条件下善于发现美好和趣事的性格也深刻的影响了我。老师还是生活中的动手能手,家里养的小动物们、阳台上慢慢长出的各种的植物、亲手包的大馅儿饺子以及肚圆儿后的午后红茶,都是我对老师最亲切的记忆。”


作者:紫丁 苗铭 韩宜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