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玫瑰香 法国红——访1988届研究生校友、博然思维合伙人李华

玫瑰香 法国红

——访88届研究生校友、博然思维合伙人 李华

她的历程可以用波澜起伏瑰丽多彩来形容。她,16岁考上贸大,本科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本校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贸大七年,法语兼法律出身的她,毕业后事业实现几年一次跨越:先到外经贸部就职,后调入国家经贸委,作为政府官员亲历了中国外贸及国企改革的风雨历程;随后,她又考入法国国立行政管理学院(ENA),跟随上诺曼底省省长远赴偏远法国农村作深度考察,不失时机地向法国人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1999年学成归国,她在法国律所干起了自己的正业,一干就是21年,一直做到合伙人,期间又见缝插针返回母校攻读了法律专业在职博士学位;2014年她加盟美国律所,2021年愚人节她华丽转身,加盟一家全球领先战略传播咨询公司——博然思维集团。三十多年的事业历程和多彩的人生阅历,令人联想到由晶莹的玫瑰香酿造成独一无二醇厚的法国红的过程。她,就是李华校友。

李华校友参加法国使馆法语日(摄于2019年)

1、法语至法律 七年写瑰丽

1981年9月,李华考入北京外贸学院二系。她从小生长于军人家庭,跟着父母走南闯北,从瓯江之滨温州,又到南陲边寨小镇凭祥,再到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 却丝毫没影响她学习优异,中学时考入省重点武汉外国语学校开始学习法语,跳级提前一年参加高考, 她进大学时年仅16岁。当年全国大学的录取率只有4%。作为涉外院校的北京外贸学院(贸大前身)招生的男女生比例为73。她曾对来武汉招生的丁衡祁教授说:这是性别歧视。那时她憧憬上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法国文学,并不想学外贸,理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命运捉弄人,最后被贸大录取。

 

本科室友合影。前排左起:晁翠萍、牛惠莲、于小平,后排右起:李华、林巧洁、毛燕、陆晓雯(摄于1981年)

她的大学时代是一幅浪漫生动的画面:八十年代,一个崇尚理想主义的年代,大学生们简单而单纯,每天六点多起床晨跑,然后在校园里晨读,处处是朗朗读书声;集体活动多,大到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的集体舞、全校篝火晚会,小到周末舞会或公园郊游;她恣意释放着青春的热情和活力,被选为外语系(二系)团支书;校规不准谈恋爱,但青春萌动是不住的,她不时收到男生悄悄塞来的小纸条,但她总以自己年龄太小婉拒;当年的辅导员罗世鹏,一位有思想、有魄力、敢于创新的青年老师,组织学生搞了不少大型集体活动,后来调入团中央;北京有法语专业的高校自发成立了法语联谊会,成功地组织了第一届法语歌咏比赛和第一届法语演讲比赛等,著名歌手刘欢就参加了第一届法语歌咏比赛,以一首自创的法语歌曲《Amour》脱颖而出, 荣获第一名并得到法国一周游的嘉奖;刘海星、江广平、孙功谊和她小四人帮是当年联谊会的核心人物,他们至今仍保持当年的纯洁友情;暑假她基本不回家,泡在图书馆里通读世界文学名著,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卢梭等文学泰斗陪伴她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她积累着知识,收获的是修养;假期里她还给国际旅行社当起法语导游,走遍大江南北;开放和包容是贸大的一大特色,当年系里有好几位外教,有教法国历史、有教法国经济的Paule Deville女士等,多年后她一直与外教Paule保持联系。

这里学风好,法语系老师都很敬业,她至今对一些老师的话仍记忆犹新:李平沤先生翻译了卢梭的《爱弥尔:论教育》;她和同学们常到任婉筠先生家拜访,这是一位知识渊博且极具内涵的女教授,一件洗得褪了色的旧中式青衫, 却遮不住她浑身散发的魅力和优雅,神似绝世才女林徽因,听任教授聊天对她是一次次的精神滋养,从任老师身上她读懂腹有诗书气自华几个字的含义,也明白女人真正的魅力不在外表,而来自内在。

由于法语底子好,她免修二年法语,开始专攻英语,当年孙维炎校长亲自给五人小班上课,她的英语水平很快就与英语专业的同学逐步拉齐。1985年本科毕业,她开始准备考研,喜欢挑战的她问:什么专业最难考?答:法律最难。她说:那我就考法律!。那时考研远不如今天时髦,多数学生都迫不及待想离开学校,赶紧工作赚钱,而她却做了不同的选择,最后她幸运地被保研。她的专业从法语转向了法律,她的青春圆舞曲从浪漫的法语转变成严谨的法律。如今,当别人问她为何三十多年前会选择法律,她戏言:学法语的人过于浪漫,需用法律这根准绳来约束一下。

1985年,国际经济法系(七系)刚成立不久,一共只招收六名硕士研究生(王雪华、潘琪、朱本福、刘晓雯、叶进和李华)。班长由王雪华担任。案例分析课上,李华与王雪华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有趣的是,毕业若干年后,在商务部的反倾销研讨会上再现了当年的二华交锋,唇枪舌剑的场景。他们的研究生时代,中国法律建设刚刚起步,人才匮乏,他们偶然加入其中,很有前瞻性。而当年动员她一起考研的一位三系女同学中途弃考,却把她推上这条荆棘路,让她成为优秀法律人中的一员。与法律系首届硕士生不同,他们没能像高西庆学长那一届赴国外深造,他们同样也是幸运的:国际经济法界赫赫有名的沈达明、冯大同两位教授同时亲自给他们上课,所用课本多是外文原版教材;沈达明先生解放前获得法国索邦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曾在贸大二系教法语,他是二系最博学的教授。从法语到法律,她与这位著名导师至少在这点上有着相似之处!

当时学校还聘请了不少国外大学的法学教授和专家。比如,实战经验丰富的外教赵宏珣律师给他们班讲授美国法和合同法这两门课程。他会通过不同类型的合同模板,讲解合同类型及起草技巧,这对她后来做律师帮助不小。至今她记得赵老师还请全班同学在友谊饭店吃涮羊肉,那是她平生第一次吃火锅,十分难忘。他们虽在国内上学,不少课程内容却与国外法学院初步接轨。

她还是社会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她利用暑假为世界银行到青岛、深圳、珠海和广州等地进行专题调研,还写出十几页的调研报告,给本科生上课,到云南、海南、河南、武汉等地给外贸中专的学生授课等,这些实践经验对她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她的硕士毕业论文论在美投资的法律环境为一家国企当年赴美投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部委多磨炼 改革步履艰

1988年夏,李华研究生毕业。当时沈达明先生居然以扔骰子的方式决定她的去留。在九年里,她先后在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工作。有人问她:你为啥不一毕业就当律师?她至今仍认为当时到部委工作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她由此拓宽了视野,能在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始事业的起跑。

1988届研究生毕业照。二排左七为李华,前排右六、右七为时任副校长郭进宝、研究生部主任杨乃钧教授

刚到外经贸部,正值外贸机构改革。她参与了许多外贸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还参加了周小川领导的青年学者研讨会,她对当时的外贸企业股份化改革提出不少建设性建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活跃在外贸改革的最前沿。她主要负责几大外贸公司的纺织品、化工、原油出口业务的宏观监管,亲历了外贸体制改革和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改革的几起几伏,她也从监管者的角度接触到外贸业务,而这些知识她过去只在书本中读过。几年的机关工作,苦乐参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论资排辈使她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砺,她变得不那么锋芒毕露,鲜明的棱角被现实磨平了不少,却从未改变她内心的那份执著和本真。

与原国家经贸委老领导合影。前排左起:宋和平司长、臧耀民局长、孟宪刚部长、霍建国院长,后排左起:李华、孟英副司长

1993年初,她正式从外经贸部调入由朱镕基总理掌管的新成立的国家经贸办。这里给了她更宏观的视野和更大的发挥空间。她亲历并参与了诸如出口退税、外汇体制改革、解决困扰外贸企业多年的粮食拖欠款等一系列对经贸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研究和制定,还积极参与了入世谈判相关的国内方案总协调和APEC经贸高官会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她在这里的感觉可用四个字概括:游刃有余。因工作出色,她被提拔为出口处副处长,年仅29岁的她已是年轻的老干部

她的文字功底在这里得到发挥,她的政策协调能力更是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她作为笔杆子起草了一系列重要会议领导人的主题报告,包括朱镕基总理的讲话稿以及俞晓松主任香港回归演讲稿,至今她还珍藏有领导亲笔签字的底稿。在这里,她最强烈的感受是中国改革步履蹒跚,因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会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朱镕基总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之严格近乎苛刻,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有一次,她因有几个错误的标点没校对出来而被狠批了一通。

3、法国乡下跑 农妇问小脚

19979月,当了九年政府官员的李华决定出国留学。她参加了法国ENA国际学生的入学考试。把搁置了十年的法语重新拣起来的她,当时唯一可收听到法语广播是北朝鲜广播电台,她又到法国使馆借了几张法文的《世界报》,仅复习了一周就匆忙上了考场,而她的成绩竟在那年中国考生中名列前茅。

到法国后让她最感意外的是,这所培养法国最高级别行政长官的学院与中国大学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有些教学程序截然相反,比如:先实习后上课。她的实习任务是给上诺曼底省省长当助理。三个半月的实习,她有了一次求之不得深入了解法国社会的大好机会。她每天跟着省长四处奔跑,政务的开放性让她吃惊,省长的各种决策和会议却从不回避她这个外国人!

她曾陪同分管治安的副省长到鲁昂敏感地区(据说危险到烧警车的地步)与当地非法移民谈判,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还到法国偏远农村解决青年人就业难题,她置身法国农民当中直接与他们对话。有趣的是,她发现农民有时不住地打量她的脚,并不停地问了同样一个问题:中国女人不是都裹小脚吗?你的脚怎么和我们一样大?她听后哭笑不得。还有农民问她:中国男人还留大辫子吗?他们是不是像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可娶好几个老婆,妻妾成群?她万万没想到:中国对法国人来说是如此的遥远、陌生,于是她借机在上诺曼底省举行了多场专题讲座,给法国人介绍今日中国中国文化中国投资法律环境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连平时对她不屑一顾的省长也开始对她另眼相看了。省长后来跟她交流对中国的看法时问她:你认为中国女性地位怎么样?她回答:毛主席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噢。中国女人婚后不用随夫姓,且生了孩子还继续工作。她还开玩笑说,从这点上法国女性的地位可能还不如中国妇女呢。她无意间扮演了民间大使的角色。后来这位省长成了她的忘年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学中文,还能用中文抄写诗歌,并专程来北京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法国上诺曼底省的实习时,李华无不为这里的美景和环境所陶醉。美妙绝伦的景色和光怪陆离的光线使这里成为印象派画家的摇篮,莫奈、莫里索等法国印象派大师都曾在这里留连忘返,并留下一帧帧绝世佳作。她更感叹法国城乡差别之小和农村的先进与发达。法律专业出身的她,在那里看到的是健全完备的法律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她看到土地整治法无处不在,乱砍乱伐、乱捕乱猎都被严格禁止,法规精细到老百姓进山采蓝莓一次不能超过几公斤的程度。她感慨,国与国的差距其实更多地体现在农村之间的差距。同时,她在法国也切身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执法体系。一次她陪省长夫人去中国古董拍卖会,由于时间紧,停车位少,省长夫人在拍卖现场门口吃了一张罚单,搞得她有点沮丧,但一路上却叮嘱她别告诉省长此事,免得挨批。

法国实习时饯行晚宴(摄于1998年鲁昂,右为上诺曼底省长,李华身后立者为秘书长)

实习结束后,李华开始正式上课。在这所培养法国社会精英的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百来名学生,其中外国学生占到30%,并且来自三十多个国家,他们这届中国学生只有2名,另一名来自外交部。90年代末,法国学生骨子里瞧不起中国学生,她通过自己的实力让他们看到中国学生的与众不同,获得五、六十名同学一起为她开生日派对的殊荣,不少同学赠她溢美之词你是中国派到法国ENA最好的代表。

李华(右二)与ENA同学毕业二十“年”周年合影 2019年巴黎

在校期间,学习负担极重,李华的每个周六基本上在模拟考试(试跑)中度过。一次模拟考试要持续六小时,只有五、六分钟时间啃啃面包,喝点水稍作休整。测试题都是实战性的。比如:制定拯救法国航空公司的经营亏损方案;根据法国法律法规、公司财务报表,各部门的意见、新闻报道多达一百多页的各种材料,在六个小时内给总理或交通部长撰写一份专题报告,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或以总理或部长的名义给市民写一个施政方案;或以女性司法部长的身份到监狱看望监狱犯并提出如何解决监狱犯人的待遇问题;或草拟一份法兰西共和国几号令;或以反对党的角度指出现执政党的的种种弊端,还要与当地电视台记者进行模拟采访训练即兴演讲等等……她虽然从小学法语,但要达到这个高度却是有难度的。考试为10分制,开始时她只有3分水平,她只有擦干眼泪继续苦学。她经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钟,平时同学见面连打招呼的时间都给省了。毕业时,她所有科目平均超过7分,不少功课还得了满分的好成绩。魔鬼式训练,就连法国同学都难以承受,更不要说像她这样的外国学生了。这种应用型为主的教育体系,师资中相当部分来自社会各界精英,大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包括各地省长、欧盟官员还有著名经济学家及政治人物等。她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是全面了解了法国行政管理的精粹并提高了实际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尽管法国上上下下对ENA诟病不断,马克龙总统决定关闭这所学校,但她认为:法国整个国家积重难返的问题不能由一所学校来背黑锅。她对法国ENA 始终充满感激之情,因为ENA对她一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且独一无二的。

4、京城当律师 转身读博士

1999年初春,李华从法国ENA毕业回国。若留在巴黎可过一种比较安逸的生活,但她经过深思熟虑后决意回国发展。回到北京后,面临人生十字路口:或继续仕途之路;或去在华跨国公司;或去国内律所;或去在华的国际律所。但她不希望过那种能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想换一种活法,最终选择了法国基德律师事务所,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法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她直接找到当时负责合伙人阎兰女士。虽素昧平生,她们聊了半个多小时,阎兰当即拍板决定留用她了,这一知遇之恩让她一直铭记在心。

2002年,法国基德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开业典礼,李华(左)与基德律所原负责人阎兰女士(中)、任丽莉(右)合影。

她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法国电信的减资项目,当年她就拿到了这家公司的Offer,没想到又续前缘了。律师工作既是高度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加班加点是常事,现在流行的996比起当时律所的通宵达旦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因为每个项目都是全新的,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案子,就象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她曾参与商务部在WTO争端解决机制首例对美国钢铁保障措施应诉案;曾代表法国最大化工企业应诉中国反倾销案;曾代表法国农产品企业应诉中国第一起反补贴案;并在世界最大水务公司-威立雅公司、道达尔公司、意法半导体公司、罗地亚、阿海珐、乐华梅兰、嘉士伯等各大著名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及后续法律服务中倾注了心血,有的项目谈判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仲裁官司一直打到洛桑。

左起:巴黎律师公会前会长Marie-Aimee Peyron,香港律政司司长郑若骅,李华

李华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尤伦斯先生合影(摄于2019年香港)

二十几年的法律咨询工作,令她长期处于紧张疲惫状态中,她却保持着干练和理智。然而与当年在校时和在国家部委时不同的是,她已经从最年轻的转变为资深者。她形容自己的状态是:行驶于快车道,开的却是一辆旧车,后面的车使劲按喇叭催促,不能不往前疾驰。对她来说,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她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在处理一起仲裁案时,母校法学院院长沈四宝教授巧合被聘请的专家证人。沈院长建议她回校读博士。2005年,她考取贸大在职博士研究生,沈四宝教授成为她的导师。她是这样评价导师的:他的性格有股率真劲儿,像个老顽童;他的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他始终鼓励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读书,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他的精力极其旺盛,在各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属于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她还说,沈老师的记忆力超强,她上本科时,沈老师曾教过她《公司法》,但多年之后,沈老师和她一见面马上就叫出她的名字,并戏称她是中国的犹太人”——温州人。

在职读博相当不容易。四年间,她把所有的周末和年休假都用来上课和准备论文了。答辩结束后,她终于撑不住了,大病一场,累得咳嗽了整整四个多月,真像是脱了一层皮。事业学业上都很要强的她,很遗憾没有拿出更多时间读书。她说,如果能再多一点时间,她的博士论文质量会更高。攻读博士学位,让她在专业上再次充了电,特别是让她可以站在老师们的肩上对中国法律现状和发展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充了电的她更自信地投入新的挑战。

202141日,在国际律所打拼二十多年后,李华又一次华丽转身加盟博然思维集团担任合伙人。作为反垄断法方面的专家,也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的仲裁员,她的客户涵盖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她被《钱伯斯亚洲》(Chambers Asia)评为中国顶尖的竞争与反垄断律师之一,被《法律500强》评选为亚太顶尖的WTO/国际贸易法律师之一。博然思维将成为她下一个人生舞台,也相信她在并购和反垄断方面的宝贵经验以及对中国公共事务的深入认知,将进一步增强博然思维为亚洲和全球客户提供高屋建瓴的战略咨询。

她的人生信条是:保持工作状态,保持年轻心态Keep working, keep young)。她奔波在事业的路上,但这并不妨碍抽暇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百多期随笔。丰富的人生在她的笔端得到升华,心灵在思绪的流淌间得到陶冶。她这样概括她的价值观:幸福,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幸福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攀比。她崇尚自由,她认同法国文化的精髓:思想是有翅膀的,谁也不能禁锢它的飞翔,只有人的思想自由了社会才有发展。上学时她的法国同学曾说,一个法国人可抵上二十个中国人,这让她受到极大刺激。她思量:在这个国度(国土只有55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500万),是什么力量让每个人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的?中国的差距究竟在哪里?GDP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吗?我们的人均GDP何时才能与发达国家拉齐?什么才是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和老百姓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我们离法治社会还有多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道德水准如何同步提升?中国人这四十年是否因跑得太快把自己的灵魂遗失?

19819月至今,李华与贸大结缘四十年,她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贸大人;四十年中她居然有10年时间与贸大朝夕相处。她说:我能在这四十年间完成一次次事业的转轨和跨越,横跨政府机关和私营企业两大领域,法律与战略咨询跨行,并在国际国内两个舞台翩翩起舞,正得益于当年贸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方面是外向型兼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开放的视野和国际化的优势。这也是贸大人的骄傲,这一知识结构和理念,让我们不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很快融入其中,并能够彰显自己的优势,这也是我们区别其他学校的特质。她说:我从来都为自己是‘Made in UIBE’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作者: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