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投向远方的“标枪”——记 1987 届研究生校友、加拿大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教授、前代理院长李金艳

投向远方的“标枪”

——记 1987 届研究生校友、加拿大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教授、前代理院长李金艳


李金艳校友


李金艳,1963年生于河北涿县农村。1980年考入我校英语系,1984年本科毕业后考入本校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被派往加拿大进修。1991年先后获得皇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LLM)、多伦多大学 JD 和约克大学法学博士学 位(PHD),同时在加拿大贝克律师所从事法律顾问和律师工作,1991和 1999 年先后进入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和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Osgoode)任教,2006年被评为正教授,2009年7月任法学院代理院长;离开管理岗位后的李金艳仍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世界范围税法领域研究的带头人之一。


李金艳上中学时就被选拔到体育运动队,上大学后又在贸大田径项目上屡创佳绩,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创下31.26米标枪和29.20米的铁饼两项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2009年7月,李金艳被加拿大约克大学法学院任命为代理院长,她成为我校在海外著名大学的法学院,也是大陆华裔在西方大学法学院的首位院长。她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勤奋求索的精神,在事业上创下了记录。自1980年进入贸大至今,她用积蓄40年余的生命精华将她事业的“标枪”奋力投向远方。


第一支标枪

——以善良奇遇英语良师


李金艳出生于毗邻北京的河北涿县农村。她从小就有体育天赋,被选送到保定市体校,进入涿县一中后,她天天仍然参加打球或田径的训练。农村的教育环境相对较差,到上高中时她对英语还一无所知。

她学英语是因为一个奇遇:她所在中学的操场边上有个猪圈,喂猪者却是个风度翩翩的老先生。她感到纳闷,也很同情,就帮着老先生喂猪,刮风下雪从不间断。老先生见这位农村姑娘善良而又聪慧,就跟她攀谈起来。原来,老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老知识分子,文革中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此时正在涿县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从此,他们成了忘年之交,她帮老先生喂猪,老先生教她学英文。逐渐地,她这个乡下女孩迷上了英语,竟能听懂“美国之音”了。涿县离北京近,会聚了一大批北京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水平的师资,他们因各种原因被“发配”到各地,此时落脚在这里。李金艳遇到了诸多高水平的老师,她于1980 年高考时英语成绩列河北省第一名,这不能说不是她的幸运原由。北京外贸学院那年是河北招生分数最高的大学,她顺理成章地被录取了。

由于高中时就是校学生会主席、英语俱乐部主席加上体育上的专长,她这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一上大学,就被辅导员推荐做了英语系团委书记,也是大学四年班里发展的唯一党员。操场上,她更是屡屡登上最高的领奖台。大一参加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她就为北京外贸学院拿到历史上最好成绩——第七名,立下汗马功劳。紧接着的两年,她又先后创下标枪和铁饼投掷的学校记录。当年带过她的体育老师薛钊回忆:“李金艳来自农村,学习刻苦,生活上省吃俭用,比赛得了奖金舍不得花,都带回去贴补家用,是个懂事、坚强的孩子。她很善良,知道感恩,我曾帮她借过书,她一直念念不忘。”

至于英语学习,本不是科班出身的她,自然与来自各外语学校的同学们在发音等基本功上无法相比。但她因此读书加倍刻苦,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她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高校英语话剧比赛。身在这个与她的农村家乡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的一切让她觉得快乐无穷。她觉得,大学期间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启发思维,而学习知识只是第二位的。

如今,毕业 25 年的李金艳对当年老师的培育之恩仍念念不忘:“那时刚从加拿大参加中加培训中心的工作回校的丁衡祁老师,做人做学问都特别好,我在做人做事的许多方面都以丁老师为榜样;张冰姿老师教我们精读,她的教学活跃;张荫余老师教我们英文写作,他的讲课幽默,而且英语词汇量大;石畏三老师刚从英国回来,也很有水平……”一位位老同学的面孔也时常浮现在她眼前:“倪培伟是班长,思想活跃,我们在工作上配合得非常好;孙永红平时少言寡语,但他最聪明,读书学习很灵……”

第二支标枪

——以执著追求法律真谛


1984 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的李金艳,以优异成绩考入本校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系(七系)刚刚宣告成立。这个法学硕士班在校史上也是首创,当年招生六人,她是唯一来自应届英语系的也是唯一的女生,另五位同学是来自本校国际贸易系的史晋京、刘铁虎、许向民,来自海关系的许中伟,来自上一届英语系的周卫平。她处于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而且清一色的男生包围中。她记得一个镜头:来自外贸系的刘铁虎每次考试入座时,往往手提一瓶咖啡,往桌上叭地一放,显得很是自信。她感到了压力。然而对于法律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帮助李金艳将这种无形的压力转变成了学习的动力。面对这样一门崭新的学科,毫无法律基础的李金艳从点滴学起,一个法学概念,一条法学原则,一件经典案例,她在教室、图书馆孜孜不倦地研习和探索。扎实的积累为李金艳日后在国际法学领域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起当年的学习,李金艳最感激的是那些学识渊博而又敬业的老师们。当时给他们上课的都是高水平的师资。老教授有沈达明、冯大同,中青年教师有陆志芳、曹欣光等。还有一些外教。其中两位是加拿大女王大学的(Queen's UniversityEasson 教授和Soberman 教授。

更幸运的是,1985年秋,仅在校读研一年的李金艳等六名法律专业研究生,被分别派往英国和加拿大的律师事务所和大学见习、深造。李金艳来到加拿大。在这里,她先是作为访问学者,之后转为研究生。现在想来,她觉得自己那时对法律专业只知一点皮毛,然而她的标枪已经瞄准遥远的目标。但她首先要攻克的两大专业门坎是:JDPHD

1987年至1991年,靠着在贝克·迈肯斯律师事务所实习赚钱付学费,李金艳完成了多伦多大学JD和在约克大学的PHD两个学位,她的专业方向是税法。作为一位来自法律刚刚走出荒芜国度的中国留学生,要在一个英美法系国家学习法律,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首先是攻克语言关。法律是一门对语言运用要求非常高的学科。面对庞杂而又陌生的法律英语专业术语,面对那卷帙浩繁而又复杂的案例,即使在国内受过英语训练,李金艳起初的学习仍然是吃力的。然而,既然选择了前方的路,就要做好风雨兼程以及吃苦的准备。一遍看不懂,她就两遍、三遍、四遍反复的研读,从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她也会主动和身边的同学以及老师交流,一来可以交流思想,二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就这样,凭借着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不轻言放弃的毅力,她慢慢适应了加拿大法学院的学习生活,逐渐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面临JDPHD繁重的学业,李金艳一周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她这个当年的体育健将,可以说狂奔于打工的律所与两个校园之间。周一至周四在多大上课,周五在律师所打工,周六和周日做博士论文,课前课后见导师。这样的节奏,如果不运动,身体肯定吃不消。于是,她总要抽出时间打篮球、游泳和滑冰。好在那时她还是单身,生活简单,除去运动就是读书。回忆当年的那段学习时光,她感觉肉体虽然辛苦但内心却很充实和踏实。她感悟到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一样: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学术的成绩和名誉也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1989年,她被贝克律所聘为法律顾问。那时在加拿大的律所中,来自中国大陆有法律背景的人士可谓凤毛麟角。她曾接手诸多中国企业在加拿大的法律事务,比如中国银行在加拿大开行等。在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的同时,她也赚到了比较丰厚的收入。爱好运动的她买下一辆跑车,这在当年的留学生中是很少见的。

按照这一职业路线走下去,她可以成为一名大律师。但喜欢迎接挑战的她,又把“标枪”对准了一个新的目标。


第三支标枪

——以职业精神塑造学者声望


1991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打出招聘教授的广告。此时,李金艳在多伦多大学法学院的学习进入最后一个学期。这天,贝克律所的秘书找她,说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一位研究税法的著名教授想见她。原来,这个教授在寻觅税法方面有造诣的青年教师,李金艳的导师极力推荐了她。李金艳当时觉得自己很难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她很难想象,面对母语是英语的本地学生,自己能用英语流利的讲授税法。贝克所的合伙人虽然希望她继续留下来,但也尊重她本人的选择。这时的她站到了职业走向的十字路口。她想,自己做律师入了道,继续做下去轻车熟路;而当教授,特别是用英文授课的税法教授难度可想而知。最终,喜欢接受挑战,与众不同的她,选择了从教,而且选择了更有挑战的有可能转成终身教授的合同。这年,她28岁。



80年代中后期,李金艳(左一)和同学刘铁虎(左三)在加拿大皇后大学与曹欣光老师(左四)见面。


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每天面对这些生气勃勃的求知面孔,她觉得很兴奋,不禁想起当年自己上大学时的情景。她暗自鼓励自己,一定要让自己投出的标枪在这里划出一道精彩的弧线。为此,她从来不让自己闲下来,除了工作就是读书,当然还有体育锻炼。英美法系讲解案例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把一个经典案例讲透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是用英语来讲解。为此,她总是提前一两个星期就开始准备所讲内容,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烂熟于心。充分而扎实的准备,不仅帮她克服了起初的不自信,而且让她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使她的课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

当时,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共有30名教授,都是白人,没有少数族裔。李金艳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实力,她更不希望从“尊重妇女”层面获得安慰。学术成果是衡量一位教授专业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尺。对于当时的李金艳来讲,如何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为摆在她面前的最大难题。首先她要提出对于某一学术问题的自己的观点,思想性是高质量论文的核心。观点的提出,建立在大量阅读以及思考的基础之上;基础有了,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如何写出符合英美法学界学术标准的论文。

论文的结构,遣词造句等问题让李金艳着实费了不少脑筋。然而,这些现实的困难并没有阻挡她写作的热情和信心。她主动请身边的同事、朋友、学生以及杂志社的编辑帮助她修改文稿。别人反馈的每一个建议她都牢记在心。就这样,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及他人的热心帮助,李金艳在学术写作上逐渐建立起自信。1999年,她荣获Douglas J. Sherbaniuk杰出写作奖。1996年她晋升为副教授,并且成为终身教授。

1999年,李金艳来到了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学术研究以及教学能力日趋成熟的她开始更多地参与法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她先后担任了法学院招聘和公平委员会主席,后又作为法学院高年级课程改革小组的主席,主持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她看到,约克大学法学院虽说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加拿大全国的法学院中名列前茅,但课堂教学用的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案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她希望学院更新教育理念,确立时代使命,明确人才必需的素质和知识,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始终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来开展。正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李金艳赢得了2004年度奥斯古德法学院最佳教学奖。2006年,李金艳被评为正教授。她以自己的实力冲破了“移民”和“女性”的两大“玻璃屋顶”,在著名的法学院中卓然而立。

她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加拿大,她庆幸这里人际关系简单,不重视虚浮的头衔,她可以专心于教学和学术,尽展自己的实力,实现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她庆幸这里的评价程序透明,学生对教师的评论都是定期公布,她与学生的互动非常成功,学生知道她在乎他们,她那激发学生对法律问题产生兴趣的课程,受到一届届学生的欢迎;她的书出版了,同行们纷纷引用。2007年在美国Conrad Black审判中作为专家证人出庭,这些都是业界对她无声的肯定。

李金艳与她的先生相恋于加拿大,他们也是体育结缘。她先生当年是江苏省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打过篮球搞过田径。现在,李金艳仍然每天坚持锻炼。她六点钟起床,跑步三四十分钟。

按理说,她的事业已经趋于顶峰,但她并没放松自己,她还在写书做论文。她最擅长的专业领域是税法、比较法、退休金法及中国法;她曾前后做过美国哈佛大学、澳洲悉尼大学和中国苏州大学的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也为国际货币基金(IMF)等组织做过法律顾问。她早在1992年就曾参与了中国的税务改革。她的原则是:为了信誉,文章不能粗制滥造,观点不能模糊,不能蒙学生和读者。

竞技体育让她拥有一个好的体魄,让她以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事业上创下了一个个记录。以她的这种努力精神,可以试想,当年她如果不当教师,也会成为一名大律师或大法官。90年代她回北京做项目时,曾住在离母校很近的罗马花园。每天早晨,她都要到母校操场跑步。她到世界各地授课时,会考虑在北京逗留,重回母校。当她品味着自己四十年前在这里投出的标枪所划下的长长的弧线时,会发出何种感慨呢?

(作者: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