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低碳标准与国际贸易”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我院多位教师参加

10月26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低碳标准与国际贸易”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深圳研究院和深圳市信用促进会承办本次会议。会议围绕低碳标准助力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低碳标准为国际贸易带来的新挑战及对策等话题展开了充分交流研讨。

上午的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院长、深圳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于海纯主持。

在开幕式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二级巡视员孙旭亮,商务部研究室副主任陈凯杰先后为会议致辞。

赵忠秀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强调,新时代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成为重要内容,在推动绿色转型的进程中,低碳标准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具,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重视。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背景下,如何防范国外低碳规则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如何发挥低碳标准的积极作用、便利和促进国际贸易,成为学界、业界高度关注和讨论的重大问题。本次论坛选取“低碳标准助力双循环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议题,希望能集思广益、充分交流、凝聚共识、创新举措,让低碳标准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推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赵忠秀校长指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教育部和商务部共建的“211高校”和首批“双一流”高校,一直活跃在国际经贸前沿领域。随着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市场监管手段对国际贸易重要性的提升,贸大也进一步加强了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参与力度。依托学校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学校成立了市场监管研究院,对市场监管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在总局相关司局的支持下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次研讨会,就是由市场监管研究院联合深圳研究院、深圳市信用促进会共同承办,围绕市场监管领域标准化主题与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进行深耕的又一有力举措。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总书记亲自引领下,前海用短短13年的时间,成功走出了一条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子、好路子,成为全国经济密度、外资密度、税收密度、创新密度、人才密度、交通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为了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前海建设了高端智库集聚区,出台了有力的支持政策,一批知名智库落地前海发展,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许多成果展现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自贸大与前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智库建设、人员交流、项目合作、高端论坛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希望未来共同谋划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务实合作。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二级巡视员孙旭亮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主基调,总局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顶层技术协调的机制。总局组建了由多位院士领衔,多个行业专家参与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旨在强化标准的顶层设计,加快双碳标准体系建设。二是编制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作为国家“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局围绕重点领域、环节、应用场景,构建了多维度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总体框架,明确提出了中长远的目标。三是开展科学研究,加快修订急需的标准。总局进一步梳理双碳的国际国内标准化的情况,稳步推进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下一步,总局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碳体系,也希望包括贸大在内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能能积极参与,为完善我国的低碳标准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二级巡视员陈凯杰在致辞中就“绿色贸易发展”主题分享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和未来重点合作领域。一是中欧绿色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下一步商务部将从对接高标准绿色规则,深化绿色贸易合作,加强绿色投资和技术合作,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解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中欧绿色领域的经贸合作走深走实。二是向国际社会提出并实施绿色发展中国方案。中国联合多国发布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在绿色发展部分,提出了营造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贸易合作。下一步,商务部将积极参加世贸组织、金砖国家、G20、APEC等多边平台的绿色合作,探讨设立开放式项目库,争取框架落地、早日收获。他同时表示,贸大是商务部和教育部联合共建的重点高校,商务部政研室作为部内牵头司局,将继续支持学校围绕绿色贸易等关系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问题和课题进行研究,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上午会议的第二个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赵晋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高级专家、研究员王煜分别发表了《加快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低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绿色低碳标准化发展与重要标准》《低碳标准:国际贸易的新挑战与对策》《低碳认可的现状与未来》等主旨演讲。

赵晋平部长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国际贸易和绿色低碳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全面把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框架下ESG投资原则的内涵;二是签署PRI履行多边原则基础上的ESG义务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截止到2023年7月1日,中国签署PRI的机构已经增加到140家,比2020年净增加91家。三是如期实现《巴黎协定》预定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和不确定性;四是全球跨境贸易将面临部分国家以低碳绿色为名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增加的风险;五是中国将采取更加积极措施推动企业全面落实绿色低碳投资责任;六是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李俊峰主任指出当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低碳发展,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场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也是我国发展道路一场关键抉择,是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之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既要坚定不移地向前推动信心,又要有破立并举,不断实践,不断改变的恒心,才能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才能获得全胜。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这  场发展转型成败的关键,也是重大的投资机遇。新能源和新能源电力发展关乎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只有通过技术和机制的创新,才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赵忠秀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国标和国际标准怎么对标,在我国高水平开放体系下标准怎么走出去,对国际贸易有着直接影响。当前中国的低碳标准处于从过去能力建设到现在发展引领的进程中,欧盟CBAM的实施对中国部分行业产品的出口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并导致显著的产品贸易转移效应,即对欧盟以外各国的出口会显著上升,必然会改变世界贸易格局。赵校长从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一是建立中国的低碳标准制度,建立碳标签的预警机制,开征碳排放税,构建绿色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碳关税的倒逼机制作用,加快构建低碳化社会进程。二是开展环境外交,争取气候谈判话语权,谈判过程中必须强调发展中国家“生存性碳排放”有别于发达国家“奢侈性碳排放”。三是正确理解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应努力构建、完善温室气体核算管理体系,依托现有标准,积极发展温室气体减排管理路线图,推进企业产品供应链以及企业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建设。

林翎院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一是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国家提出“3060”双碳目标,围绕双碳目标的实现,构建了“1+N”的政策体系。二是绿色低碳国际标准进展。ISO发布相关1100余项标准,涉及的标委会近百个。IEC发布相关1700余项标准,涉及50多个标委会。由我国专家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有核算与报告、项目减排量、环境信息交流、种类规则四方面。三是我国双碳标准发展趋势。林院长详细介绍了碳管理相关标准进展、碳中和、绿色产品标准标识、碳足迹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四是下一步重点工作。主要包括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要求的标准结合,系统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强化标准的有效实施与效果评估,推动标准的国际间互认,提升标准化的基础能力。

王煜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低碳认可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一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基本情况。CNAS的认可工作分为四大认可门类,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具体有认可制度建设、认可技术支撑、认可国际合作多项认可制度。二是CNAS聚焦国家发展规划,发挥认可传递信任作用,建立环境友好型认证制度。三是CNAS聚焦国家发展规划,发挥认可传递信任作用。CNAS结合国内双碳的目标战略要求和国际认可发展形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构建了审定与核查认可门类,并且作为认可战略和重点工作进行推进。CNAS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配合审定与核查门类的建设,组建了审定与核查认可专门委员会;开展绿色标识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服务双碳的战略目标,加大认可技术和认可制度的研发力度;发挥认可桥梁作用,扩大认可的互认范围,促进国际贸易;发挥认可约束作用,传递认可信任。

下午的研讨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教授李俊主持。

商务部政研室二级巡视员陈凯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认可管理处处长王孝霞、深圳前海自贸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处处长陈诚出席研讨会。来自商务部、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等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分别就低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商务部研究院绿色经贸中心主任、国际市场所所长许英明所长以《国际低碳经贸规则进展、影响及应对》为题进行发言。他强调,多边环境治理框架有被“边缘化”风险,低碳规则目前正逐渐从“软性倡导”向“硬性约束”转变。并提出对于政府层面长期影响会大于短期影响,要发挥以前应对的措施,联合多个部门成立联合应对小组进行政策协调,引导企业化被动为主动;适时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提升“碳议题”设置能力;进行多边合作,坚持在联合国主渠道下加强气候合作,积极推进多边领域环境产品贸易自由化。

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胡涛以《新形势下对我国绿色贸易战略的思考》为题进行交流。他认为,西方国家已出现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由“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其核心原因中国竞争力的快速崛起,导致西方难以接受。在这一大背景下,他认为中国在新形势下构建绿色贸易体系时,要联合相关国家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同时应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此外应在法律层面通过引用国际法规则回应西方国家的质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市场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经济研究院李丽研究员以《可持续性标准与绿色低碳贸易》为题进行发言。她阐释了可持续性标准在产品认证、检测、审核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许多标准已成为欧美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同时,她列举了绿色低碳贸易面临的挑战,包括非关税壁垒、成本与收益分配、可持续性标准的协同问题等,并认为在全球迈向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背景下,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值得重视。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执行院长王璟珉教授以《碳足迹与碳标签规则的创新发展》为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主要探讨了碳标签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从英国和美国的经验出发,介绍了碳标签的不同类别和制度以及我国的实践状况。她认为,碳标签作为碳排放量化的形式,既有助于绿色低碳发展,但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包括碳标签在内的各种绿色声明可能会成为企业漂绿的一种方式。企业对此要客观冷静地选择,政府则应普及碳标签知识,引导民众树立碳意识,更好发挥碳标签促进绿色低碳消费的积极作用。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刘洋总经理以《碳交易市场化机制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题,介绍了深圳碳市场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以及深圳碳市场的活跃性和国际化情况,并详细阐述了碳市场的交易规则、价格机制以及市场参与者的结构。他认为,碳排放交易权推动了低碳发展,深圳碳市场通过有偿分配、配额交易等手段,有效引导了企业降低碳排放。深圳在碳排放交易方面还进行了很多实践创新,开展多领域协同合作,包括碳普惠、碳债券、气候投融资中心等,这些都旨在推动企业和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计量认证处郭力军处长以《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建设》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碳足迹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对深圳的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一个自己的本土化排放因子数据库,已有的数据集不能满足碳足迹核算需求。深圳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研究数据库以及如何建立数据库,为碳足迹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并做到“算得准”。她表示,深圳希望建立国际可互认、全球可通行的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为此正在与欧盟等进行对接,希望得到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TBT所刘燕克所长以《绿色低碳壁垒及应对》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今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生效,这意味着绿色低碳的壁垒从十几年前的隐性壁垒转变为现实,涉及到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安全和商业秘密。鉴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较大议价权,在与其他国家交涉时要对不合理的规则说“不”,在国际规则舞台上维护中国的权益和履行国际义务。他同时指出,由于低碳壁存在不确定性,要适度应对,不要过度。低碳壁垒涉及到国家经济外交、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升级换代、市场体系完善与开放、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和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应对联动机制等,需要各界形成合力,共同争取国际规则话语权。

方园标志认证集团江苏公司绿色低碳部部长顾正以《标准、认证助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为题作了发言。他重点阐述了标准和认证在助力企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标准提高产品的贡献,引领企业需求,通过认证的手段跟企业进行可信的链接,帮助企业进行价值的转化,从而达到品牌化、产业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目的,使企业能够通过认证的过程,达到可证明、强感知、可获得的效果。他认为,认证服务如环境声明、碳足迹评价等,不仅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也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圳市信用促进会秘书长鲜涛以《信用建设如何助力低碳发展》为题进行发言。关于绿色低碳经济和标准,他提出三点思考。首先,信用建设需要与低碳经济各环节深度融合,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将其纳入信用体系。其次,相关标准应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结合信用承诺、公示、奖惩、修复等机制,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独特作用。第三,在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信用治理的“软法”作用,为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朝晖以《前海区域供冷系统的低碳实践》为题进行发言。他表示,由于区域供冷系统设备的制作标准多依据欧盟标准,因此事实上对采用国内设备形成了贸易壁垒。目前正通过大规模储能蓄冷、电网移峰填谷等手段实现节能和社会减排,同时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和区域供冷系统的技术路线,实现未来长期碳中和目标。王朝晖认为,目前相关区域供冷的国内标准的理论研究不足,现有标准也不能适应实践需要,需要加强。

研讨会最后,市场监管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教授李俊进行了会议总结。他对与会专家贡献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并指出,大家从不同角度就低碳标准与国际贸易这一主题发表的观点,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对未来推动低碳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院将持续搭建平台,为产业、学界、政府以及研究机构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机会,不断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化,不断探寻实践问题的因应之策,凝聚更大共识,为推动经济、产业、外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来自国家部委、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媒体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