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访91届校友、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长王雷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访91届校友、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长王雷


紫丁

 

 

王雷,1987年至1991年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法系(现贸大法学院)学习,毕业后到商务部工作,2001年后历任司办副主任、副处长、处长,2007年任中国-东博览会副秘书长,2014年任秘书长、兼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至今。

 

1、雨浓时节

美丽的八桂之地。十万大山的壮美,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千百条河流的秀美,形成了无尽的资源;亚热带雨林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

——摘自王雷的微博

 

从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作为局长、秘书长王雷的浓浓情怀。而情怀、走心贯穿于王雷的读书生涯和事业历程,几十年从未褪色。

王雷,1987考入贸大国际经济法系(又称七系)时是建系的第四年。七系朝气蓬勃、师生凝聚的气象感染着他,至今回忆起来如数家珍:大同教授是德高望重的法律专家,而且还亲自给本科的同学授课;陆志芳老师工作勤奋,专业水平高,跟学生关系好,是当时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干部的典范,同学都很信服他;高西庆老师刚从美国回来,讲授侵权法课程,高老师的特点是采用崭新的欧美授课方式,对学生要求很高。中青年老师还有王雪华、王军、黄勇等,授课各有特点;分管学生工作的系党总支副书记王淑霞老师从思想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与学生接触最多。王雷感谢法律系给了他一种思维训练,课堂上大量的欧美法学案例给了同学们养成逻辑思维和遵守制度的习惯,这些都成为他后来事业历程的重要养料。

王雷是七系学生会主席,雷厉风行兼细致缜密是他的行事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作为小系的七系代表队在全校足球比赛中战胜了大系国际贸易系(三系),书写了以弱胜强的传奇。同时七系在学校的各种赛事中也频有骄人成绩。他不光组织同学们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他本人也热爱体育运动,多年保持了四百米栏的校纪录。王雷的大学四年,是雷声大,雨点也很大,收获颇丰的四年!

 

贸大国际经济法系1991届毕业生合影。前排左四至左十二依次为:系党总支副书记王淑霞老师,系副主任陆志芳老师,系主任大同先生,谭建业副校长,孙维炎校长,李康华副校长,系党总支书记梁仁洁老师,曹欣光老师,辅导员冯守华老师;后排右七为王雷。

大学时期的王雷更是一个有情怀的文学青年。最突出的体现是1989年,他读大二时参加了校庆35周年征文获得二等奖,文章题为《雨浓时节》。这次校庆征文的二等奖只有两位学生获得,一位刘爽(现为凤凰网CEO),一位王雷,均来自七系。王雷在征文结尾写道:

“我在经贸大学已经学习了整整两年。在这两年的大学生涯中,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激动与平淡,交织成我青春的历史。还有两年,我就毕业,离开经贸大学了,那时,我将是什么样子,又拥有什么样的心情呢?雨季过后,将是收获的季节,我想。”此文脱颖而出被评为学生中唯一的二等奖。

 

1989年,时任五矿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周明臣校友为“五矿杯 我与经贸大学”校庆三十五周年征文获奖者颁奖。左为获得一等奖的刘爽,右为获得二等奖的王雷。

王雷还在另篇征文《我是经贸人》中写道:

“我一次幸运的机会,和几个同学作为经贸大学学生代表,参加了在长城饭店举行的庆祝中美建交十周年的招待会。这次招待会由美国大使馆举办。由于我校与美国大使洛德先生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大使先生特意邀请我校学生出席这次招待会。……我深感到作为一个经贸学生的光荣,同时亦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个学习对外经济贸易和法律的大学生,我应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经贸人。’而将来某一天,我希望,我能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对着任何一种肤色的人也能像现在这样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

王雷的获奖,是因为他细腻的文笔,更源自他的母校情怀和中国大学生的使命感。

1991年春,外经贸部提前来校挑毕业生,全校招了15人,法律系仅王雷1人。

王雷在商务部贸管司(发展司、对外贸易司)十多年,主要负责外商驻华机构的经营业务、中方雇员管理和外贸经营资格审定。2001年,王雷任司办副主任,后又任贸易促进处副处长、处长,负责中国商品贸易出口促进和市场多元化工作。

此处没有雷声,但大气层的电荷在云层的集结,情怀在静静地积蓄,它们游动于许多个深夜和凌晨,在那些对外贸易投资政策文件的起草中。领导的培养,老同事的传帮带,加上个人努力,使他很快成为司内的业务骨干。国家机关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加班加点是常态,拿出高水平的对外政策文件是基本要求,没有一定的奉献和吃苦精神是无法胜任的。谈起在部机关的工作,王雷心中充满了珍惜和感恩之情,尤其回忆到担任处长以后负责的广交会和中国出口名牌这两项工作,他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

 

2、释放能量

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一个联结着世界的大舞台。王雷将在这里释放他多年积蓄的能量和情怀。

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实施自贸区战略的历史新阶段。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正是在这一大潮之下,伴随着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而应运而生。东博是在200310月于印尼举办的中国东盟领导人10+1会议上由中国政府倡议举办,并永久落户广西南宁,由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承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是我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主办且固定在一地举办的展会,现已同博鳌论坛和夏季达沃斯论坛一起被列为具有特殊国际影响的三个国家一类展会之一,是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国家级平台。

 

2015年9月18日,王雷(左二)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巡馆。

王雷正式到南宁上任,肩负起履行这一国家战略使命的重要角色的时间是20074月。他从北京调到南宁任中国-东盟博览会副秘书长、兼任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助理。7年后的2014年,46岁的他成为这个博览会的一把手——秘书长兼局长。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展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在他面前呈现的是一方广阔的事业大舞台。

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结缘的十年,是王雷人生事业最繁忙的播种和收获季。这项陌生事业更是一方令他兴奋、情怀满满的天地!之前他有多个选择:国外常驻、任外贸大企业领导,在成熟的展会任职等。但他更希望去基层锻炼,接受一项崭新事业的挑战。

追求完美的他,来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南国安营扎寨,他首先要牺牲小家:不能照顾四位老人,无法陪伴上中学的儿子度过青春期,家庭的负担全部落在了妻子肩上……然而,东盟博览会吸引着他,事业的情怀感召着他。他首先是让自己尽快融入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他很快便爱上了广西,他觉得这里的干部排外,老百性包容,天气好,风光美,雨浓时节比北方更有诗情画意……

东博十年,随着事业画卷的一点点展开,王雷深切感受着东博对中国和世界影响的巨大。仅从周边外交战略上,东博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联结在一起,他深切感受到与中国同其它周边国家关系相比,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不论历史、市场和发展潜力的都更具有优势,东盟国家的华侨、人口、丝绸之路的历史更具深耕潜力。他与他的秘书处团队的任务就是不断开掘这个优势,挖掘这个潜力。

 

王雷(右二)作为广西代表团成员受到文莱王储比拉的接见。

2016年,博览会已经举办了13届,各国总统、总理都已到会。东博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强化与东盟的政治和经贸往来。大量数据表明,博览会在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发挥了全面作用,中国-东盟关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了政治互信,经贸交往和合作的收效更为明显。2004年之前中国与东盟只有几百亿美元的贸易额,2004年突破了1千亿美元,2007年更是翻了一番至2千亿美元,其后以每三年1千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时已经达到5千亿美元,双方投资额的增长也与商品贸易额呈正比。东博的业务单元现有五个板块: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城市合作,技术贸易。王雷认为,通过东博真正实现参与国的经贸实效是工作的核心,他希望中外参展企业都能从中获益,寻找到贸易和投资的机会。如何让大家都能真正有生意可做方面,他和他的团队下了很多功夫。但每年博览会只有4天会期,要让参加者都有收获,工夫更多地需要花在会外、花在全年。为此,秘书处精心设置主题,进行有效的策划组织和信息的沟通。同时,在每年一度的博览会之外还附设了多个国家级论坛和专业展览会,仅2016年就办了34个论坛,均由国家部委牵头。许多专业展览会,办到了东盟国家,一个季度总会有一个专业博览会,挑选市场潜力好的项目,比如办了林木展、旅游展等。

 

王雷(右))作为广西代表团成员受到现任泰国总理巴育接见

这十年让王雷另一个深刻感受是:东博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民心相通,从而在促进全面合作上发挥作用;东博不单纯是个展览会,它所涉及到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不仅仅是经贸领域的,而应在更广泛的领域——海关、商品检验检疫、交通、医药的合作,妇女论坛、青年论坛、青少年教育论坛,汉语大赛,汽车拉力赛等等——全面开花结果。也就是,要把东博从一个新的、一般的展会办成知名的展会品牌。下一步是尝试市场化运营,以弥补办会经费的不足。带着对事业的更宏观理解,王雷与他的团队挖掘着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事业宏图感召着他,激发着他的情怀。王雷的理想是:把东博办成世界知名博览会。

王雷的名字的字,既象征巨大的声音,也是使震惊之意。他置身东博的事业,让他蓄积的能量转换成中国对世界的雷声滚滚的巨大影响,他也希望这项事业能让国人、让世界震惊。正像他1989年上大二时写的那篇征文《我是经贸人》的结尾:

将来某一天,我希望,我能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对着任何一种肤色的人也能像现在这样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