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青年教师风采之 王乐兵老师:宁静致远中探寻真知灼见


青年教师风采之 王乐兵老师:宁静致远中探寻真知灼见


[编者按]作为“京城四大法学院”之一,贸大法学院不仅拥有沈达明先生、冯大同先生两位德高望重的开拓者,拥有沈四宝教授、王军教授、石静霞教授等德才兼备的引领者,拥有黄勇教授、梅夏英教授、苏号朋教授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同样也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青年教师队伍。他(她)们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孜孜不倦、力求超越,在生活中也有着各自的小情调、小乐趣。本期为“青年教师风采”栏目第八期,将为您介绍我院王乐兵老师。

王乐兵,男,山东滨州人,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院法和经济学博士,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洲学会意大利研究分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研究会理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巴勒莫大学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王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法律与金融,在担保融资、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交易等领域有重点而深入的研究。在《European Review of Private Law》、《法学论坛》、《欧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中欧环境治理项目(EU–China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rogramme (EGP))子课题"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GuardingEnvironmental Rights in Western China"执行委员会成员(中欧方各三人)。作为主持人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北京市社科联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教学项目。现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民法学”、“担保法”、“公司法”、“法律与金融”等课程,主持法学院品牌学术活动“经贸法学工作坊”。


印象中,王老师为硕士研究生授课是从来不用幻灯片的,他拿着讲义即可挥斥方遒,对法律与金融历史演进与发展如数家珍。后来,因志愿工作的缘故,记者在2016年商法学年会上与王老师有了进一步接触。才发现,王老师不仅擅长在三尺讲台指点江山,在会议筹划方面亦是运筹帷幄、细致周到,对工作人员体贴入微、对来宾热情礼待。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采访中,王老师曾提到,对待学术应当“平心静气,思维独立”,这言简意赅的八个字,亦是王老师治学精神的精髓所在。

意大利求学:现代大学精神的启迪与洗礼

2008年,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第一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学生,王老师来到位于意大利的“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洛尼亚大学建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作为一所法律大学而闻名遐迩,被公认为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作为注释法学的滥觞之地,滋养着当代法学思想,见证了中世纪罗马法复兴的波澜壮阔,也因此被视为与希腊并列的欧洲文明的第二个圣地。谈到意大利的求学之旅,王老师的目光里依然闪烁着兴奋,嘴角洋溢着幸福。 “《欧洲大学宪章》在博洛尼亚签署,博洛尼亚大学所崇尚的学术研究独立与自由,对学术的充分尊重,与社会社区的和谐互动,整个城市弥漫着的对知识的高度尊重和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渴求,这一切都是对现代大学精神的还原。至今回想起来,这一感受依然是震撼的。”王老师补充道。

博洛尼亚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与当地社区融为一体,博洛尼亚大学的图书馆也分散于城市各处。求学期间,遍布城市各角落的图书馆成为王老师研读、休憩的一片乐土。“走进图书馆,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年轻人在看书,桌上放着一杯咖啡,安静祥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王老师深知学术研究应不骄不躁,唯有深剖理论,方能探索真知。

在研究领域上,王老师的学术生涯伊始便与法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王老师在国内读本硕期间,除了旁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课程,通过阅读哈耶克、科斯、波斯纳、罗伯特·库特等学者的著作而较早地接触了法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内容。在博洛尼亚大学博士学习期间,王老师专攻法和经济学方向,师从意大利经济学会副会长Gilberto Antonelli教授和博洛尼亚大学比较私法教授、校务委员MarinaTimoteo,系统地学习了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课程。从此,以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看待市场与法律规则,成为了王老师学术研究的一大特色。一谈到交叉学科研究,王老师变得激昂慷慨起来,“当前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我们要摆脱传统法学研究的框架,不能单纯地看规则本身,还要看规则的运行,需要在市场中看法律,因为制度的功能随着市场的发展是会发生变异的。”在王老师看来,中国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行制度设计是适合的,甚至是超前的,应该有足够的制度自信,没必要盲目追随西方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步伐。而这都要求研究者能够沉下心去深入研究西方金融市场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尤其是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思考相关制度设计,而非步西方学者后尘,将西方的规则生搬硬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深刻的揭示了西方金融资本主义的重大缺陷,尤其是其在金融法治建设方面的根本性缺陷,中国金融法治建设不能再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老路。访谈中间,王老师不时流露出对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建设过度美国化的担忧。只要聊到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规范,王老师总是滔滔不绝,中外对比,直击实质,思维异常的活跃。

浩瀚法学:学界交流下的活跃身影

在意大利攻读博士时,王老师曾参与中欧环境治理项目子课题"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GuardingEnvironmental Rights in Western China",成为其执行委员会成员。该项目预算达85万欧元,就项目规格与合作层次而言,在中国法学界都是少有的。王老师全程参与项目申报、阶段审核、报告编写等各项工作,见证了欧洲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王老师坦言,他最大的收获是全程参与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这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科研立项奠定了扎实基础。“项目有严格的定期提交报告、到期审计等要求,欧洲学者对于项目程序上的事项要求是十分规范的。此类项目的运作和管理经验值得我们中方学者学习。”王老师评价道。

因对中意双方成员十分熟悉了解,并且是团队里难得的融通意大利语和中文的学者,王老师在项目中身兼翻译、当地导游、项目研究员等数职。在中方团队调研访学欧洲期间,王老师陪同中欧方学者细致考察了欧洲的司法系统,例如欧洲人权法法院、欧盟法院、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意大利的宪法法院、意大利最高行政法院等,在中欧交流之间发挥着有力的纽带作用。此外,该项目汇集了中欧双方顶尖学者,尤其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学者,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虽然环境法并非王老师的专门研究领域,但顶尖学者的专注、专业精神与实地考察的启发、冲击,让王老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王老师看来,中国与欧洲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虽然欧洲的法律救济和程序设计整体上更为完备,但我国在某些领域的制度建设实际更为超前,例如环保法庭的建立。能够亲身参与一项环境治理项目,与众多有志之士共同为环境保护而努力,无疑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经历。

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中,王老师是此次会议筹备的组织骨干之一。据记者了解,这是贸大法学院首次承办如此规模的大型学术会议,来自全国教学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和实务部门的470余名会员和代表参会。会议结束后,因会议安排细致周到,贸大法学院获得了中国商法学研究会“金牌会议承办方”的赞誉。记者问到会议筹备过程是否存在压力和困难时,王老师十分谦虚:“会议的成功举办并非单凭一己之力,而是集合大家的智慧。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学校和学院给予了巨大的关怀和帮助。学院领导的充分放权和信任,学院各位参会老师的支持,与其他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无缝对接,多方力量往一处使,有事情大家一起承担,整个年会的筹备工作十分顺利。”筹备年会时,王老师秉持其一贯的做事风格,未雨绸缪,事无巨细考虑周全,高效地领导着整个会务组的运转。用“心中有数”形容王老师的工作状态再贴切不过。在王老师的提议和安排下,商法学年会15年来首次提前制定会议日程,会议得以有序、流畅地进行。正因为有着充分的筹备和计划,遇到突发事件能马上有所决断,对意料之外的事情可妥当处置。“协调、沟通与合作尤为重要,处理好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王老师对商法学年会的工作如此总结。

贸大遇见: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方面,最让记者好奇的莫过于王老师的“干货讲解”模式。没有花里胡哨的幻灯片,没有条条框框的提纲束缚,带着学生畅游于法律史的演进长河,触碰现象背后之实质,理性分析法律与经济之关系,是王老师的一大教学特色。不辅助于教学器材,王老师的讲授依旧逻辑严密,娓娓道来,值得学生细细斟酌。至于选择这一教学模式的原因,王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我不喜欢用PPT教学,因为提前设计好的内容会限制我的授课和学生思考。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听课效果的考察,帮助学生摆脱对PPT的依赖,促使其真正地把思维活跃起来。”实际上,用这种方式讲课并不简单,需要授课人对讲义和材料充分熟悉,对每个知识点及其内里关系皆了然于胸。

除了课堂教学,王老师还积极参与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班主任制度”,与不同年级和层次的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王老师现担任本科2013级2班班主任,强调未雨绸缪的王老师在学生进入大三之时即召开主题班会,以期为处于迷茫困惑期的“大三娃”拨开迷雾,为他们指导未来的人生道路,分享过来人的经验。此外,王老师还是5位本科学生、3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王老师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给学生列出书单,督促学生多读书、多看论文。或许是受其在博洛尼亚大学求学的影响,王老师不赞同过多地干预学生选择,他充分尊重学生自由;但却时刻鼓励学生要读书沉淀,在浮躁的社会环境里静下心来钻研。可见,王老师不仅自求一份宁静,更以其言行传递着探寻真知的应有之义。

王老师在2012年底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商法见长、务实怀远的贸大法学院为王老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十分喜欢贸大的务实氛围,少讲形而上的东西,扎扎实实地研究现实问题。”这是王老师倾心贸大的原因。谈到贸大学生,王老师用“聪明、规划性强”来形容学生的特点。在王老师心里,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的教育,他有一个更宏大的心愿——培养有社会担当意识的学生:“我2008年刚到意大利的时候,欧洲人对中国人并不热情,甚至充满歧视和敌意。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人甚至将中国人看成是白衣骑士。中国经济体量大,有倾全国之力办大事的体制,这是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我们的制度设计正在逐步完善,中国将来一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我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一份担当意识,能在国家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我就满足了。”

黄昏渐至,采访将歇。整个访谈过程中,王老师侃侃而谈,徐徐道来,如同他在课上缓缓讲述着自己对学术的探究、人生的哲思。当今信息爆炸,文化融合,王老师强调社会是属于青年人的,青年人掌握更多的资源是社会发展的良好模式,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前进的动力。虽然这并非一个产生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的时代,却处处充满机会,是青年人孜孜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年代。内心平静,思维活跃,跨越传统学科分类的束缚,下功夫真真正正地了解制度的实践,这不仅是王老师对于学生的期望,更是他个人热忱的追求。

(通讯员:叶聪颖 代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