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成长时速——访92届本科 95届研究生校友、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速


成长时速——访92届本科 95届研究生校友、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速


王维 陈正刚 紫丁

 

 

刘速校友近照

 

名字中的一个字,不知是否令刘速在冥冥中常有一种紧迫感。其实他走在求学和事业路上并未刻意加速,甚至时而被动;他只是不停脚步地一路前行,每个阶段却让人看到令人羡慕的时速1988年,他以天津前十名的成绩考入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系,本科期间曾任系团总支副书记;1992年他本科毕业时被系里保送读研,在大同先生建议下,他的研究生阶段是以授课方式参与的社会实践,他被评为校园十佳,也是研究生中的唯一;1995年研究生毕业时他被外经贸部要去,进入发展司政策研究处工作;1997年他加入海问,四年半后成为合伙人,现为海问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证券业务。刘速成长的加速阶段,一是成为大同先生的弟子,二是在商务部工作两年后成为海问的律师。从刘速的求学和事业脉络或可窥见到人才成长时速的轨迹和动因。

 

1、惠园七年 寸阴何速

 

1988年,刘速以天津市外语类前十名的高考分数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法系(七系)。大同先生时任国际经济法系主任,并为本科生讲授国际商法课程。据刘速回忆,当时贸大的定位很高,被人称为中国的哈佛外贸的黄埔,而冯先生则提出将七系做成经贸大学的一条小龙,以法律、外贸、英语三条腿走路。法律系学生为能在这里求学而感到骄傲。贸大法律系相比于传统法律课程设置,更注重法律与英语、经贸的结合,培养的学生相较于其他法学院学生,有更强的英语与实务能力。

 

1992届本科生毕业合影。前排左起:冀宗儒老师、谭继老师、黄勇老师、系副主任陆志芳老师、校党委副书记初志农、校长孙维炎、副校长继业、系主任大同、王淑霞老师、冯守华老师、王雪华老师、于爱红老师;二排左一为丁丁老师;三排左四为刘速。

 

冯先生的《国际商法》课旁征博引,内容充实有趣,大受学生欢迎,也吸引了众多外系同学前来听课。法律系名师还有很多。陆志芳老师讲授外国合同法,课堂座无虚席;高西庆老师以全英文授课方式为本科生讲授侵权法,使用国外案例为教材,也吸引了很多外系学生。此外,学院不时还会邀请美国法学院的教师前来访问,让同学们有机会与外国学者面对面交流,这些都让贸大法律系独具特色,让贸法同学们因为感受到在贸大法律系有诸多收获而十分兴奋。

1992年,刘速以优异成绩成为唯一的本系推荐免试研究生并如愿以尝地拜于大同先生门下。当年贸大全校研究生仅43人,法律系7人,其中大同教授除了带1名硕士之外同时还带有博士生,陆志芳、高西庆、沈四宝三位老师各带2名硕士生。

 

 

                   1995届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左起:王强、郑润镐、杨旭升、刘郁武、刘速、张文君

 

冯先生对刘速的要求是每学期读一本英文原版书,其中包括合同法、货物买卖法、海商法、公司法等,讲授方式是随时解答问题。冯先生不建议刘速在研究生期间打工赚钱,而推荐他去讲课,认为讲课对学业更有帮助。刘速曾经给法律系本科生讲授《国际资金融通法》,为海关系学生讲授《国际商法》,还为夜大函授、北京化工大学干部管理学院学生讲授相关课程。

1994年,刘速入选贸大中纺杯.贸大校园十佳,他也是唯一的研究生。当年刘速还任学校元旦晚会主持人。

 

刘速(左)担任贸大1995元旦晚会主持人。与刘欢老师(中)及女主持人、94级本科生袁园(现商务部办公厅新闻办处长)合影。

 

在冯先生指导下,刘速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选择了《电子数据交换》,长达六万多字,是当年硕士论文中最长一篇,较早地关注了在国际贸易中适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法律问题,冯先生希望在此基础上扩展写成一本小册子出版。冯先生也希望刘速读博,留校任教、从事学术研究。但这时外经贸人事到贸大招生在贸大读书七年的刘速此时也迫切希望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看到刘速决心很大,冯先生不再挽留,只是语重心长地送给刘速一句岳飞的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这句话对于刘速的职业生涯与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大同与法学系学生在一起

冯先生是在最终审阅完刘速的论文并写下同意打印四字后启程去广东出差的。然而,正是这次出差成为刘速与先生的永诀!1995617日,传来冯先生在穗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的噩耗。导师的溘然离去让刘速万分悲痛。毕业离校前夕,他写了《哭先生》一文刊登于校报。

 

1995630日校报 研究生毕业留言专版 刘速文章《哭先生》

 

19941210日校报 首届中纺杯校园十佳评选候选人介绍

 

寸阴何速!转眼刘速的大学七年结束了。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学习优秀,分析和研究问题细致到位,讲话得体,谈吐幽默。回忆起学生时光,他感慨自己如能有机会重回学校,一定会比当初更加刻苦更加用心。

 

2、时速秘诀 厚积薄发

 

1995年,刘速进入外经贸部发展司政策研究处工作。两年时间他是在调研、做课题、写研究报告中度过。他印象最深的一个长篇调研报告是在1997年初完成的《正确认识利用外资和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该文被《国际商报》、《经济参考报》等刊登,还被译为英文在中国日报分期连载,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但从个人兴趣角度,一直令刘速魂牵梦绕的还是律师职业。

1997年中刘速加入海问律师事务所。他从周卫平律师(曾是贸大法律系青年教师)的助手做起。刚加入海问时,周律师送给他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志向不是做一名一流的律师,就不用考虑来海问。这句话至今如在他的耳边,也成为他经常新入职的年轻人谈起的一句话。海问创始人之一、令人尊敬的何斐律师送也送给他一句箴言:海问的律师还是要有一些理想的。此言更是一直陪伴着刘速,成为他成长提速的动力。

刘速加入海问的年代,工作条件不比今日,文本皆由律师手写之后交由秘书打印,法规的检索查询是所里购买的国家法规库光盘,且更新缓慢。有律师专门将人民日报或其他权威媒体上发布的新法规剪下来,拼接成A4纸大小并复印给每一位律师。1997年刘速参与的一个境外发债项目涉及对30多家中外合作企业的尽职调查,由于时间紧迫,所有的尽职调查文件都是在两天之内通过传真发送过来,传真机昼夜不停,传真纸堆积成山。刘速律师笑谈,这种场景恐怕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但当时就是这么简朴的条件铸就了海问的辉煌。

作为专业律师,要将客户的事务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做到quick response,将time is of the essence作为律师的座右铭。均有的提示。珍惜信誉,定下目标,精益求精,严谨周到。也就是厚积才能薄发,从而达到预期的成长时速。

刘速多年以来在海问的业务领域主要在公司融资方面,包括证券发行、收购兼并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各个方面。他参与的代表性项目包括较早期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农行、中国建筑和近期的中国信达、中国华融、中国再保险、中金公司等国资企业境内外上市,也包括新浪、腾讯、百度、金山、优酷、微博、阿里巴巴、新东方、学而思等诸多新兴行业和民营公司的境外IPO项目。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个案子是帮何斐律师审阅一份客户的中外合资经营合同。那时尽管他对三资企业法并不陌生,但是读起百十页的合同还是如坠五里雾中。经过何斐律师的指点,他反复读了合同才对其中条款有了理解。

经过多年的积累,刘速渐渐拥有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把握能力,学会了如何在与客户沟通中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他开始进入疱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就像美术生考试,三小时有三个小时的画法,三分钟有三分钟的画法。把握了内在规律和纹理,刘速在一通百通中提高着成长时速。

 

采访合影。左起:王维、刘速校友、紫丁、陈正刚

 

刘速已在海问工作了近20年。他庆幸自己选择当了一名律师。正像《论语·子路》所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希望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在校的第一要务是夯实法学基础知识,培养法律思维,锻炼表达能力。既不要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要急功近利。正像他自己的历程,有的阶段看上去绕了远,但这个过程其实推动他更快地达到目标,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就看你能否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促成它们的相互贯通。他说,律师并不是一个对所谓智商要求很高的职业,最重要的素质是认真、勤奋、刻苦、好学,还有诚恳待人,诚恳做事。这也正是刘速成长时速之秘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