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金三角”是这样形成的——访1987届研究生校友、盛丰资本创始人 史晋京

“金三角”是这样形成的

——访1987届研究生校友、盛丰资本创始人 史晋京


大学时代的史晋京


一、从国际贸易到经济法

史晋京,1984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国际贸易系,考入我校国际商法研究生,1985年被系里派到英国律师事务所实习。在UIBE打下的英语、贸易和法律的基础,为他毕业后的十七年的事业发展提供了“金三角”的支撑。

“1979年我进入北京外贸学院国际贸易系(三系)。当时学校附近的交通状况很差,参加口试时,我觉得自己怎么进了农村了!当时刚下过雨,校园里满地雨水,我还摔了一跤。我记得拐了三个弯儿才到考试点。当时全校学生只有六七百人,六年的大学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学习之余就到操场踢球。那是我心情最轻松、最愉快的一段时间。”史晋京回忆。本科时,史晋京成绩优异,考试总列前一二名。但他也没放弃课外活动。他做过学生会学习部的负责人,组织了美中贸易研究会,邀请国内外商界人士来校讲座。

本科毕业时,他选择报考了法律专业研究生。说到本科毕业后为什么选择读法律专业研究生,他说:“原因之一,我更喜欢从事技术性强的工作,所以本科时法律是我最喜欢的科目;原因之二,我非常崇拜冯大同教授。总之是因为喜欢。”

当时法律系的一个与国外交流项目,是派遣法律专业研究生到国外律师事务所实习。他从研二起开始到英国律师事务所实习,那是1985年。实习一段时间后,他进入伦敦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但博士没读完,他就感到应该先拿下律师资格,于是又改攻英国法学会的课程,通过了英国律师资格的考试,成为当时大陆第一批通过英国律师资格者。1992年,他开始在英国正式做律师,业务范围主要是商业法、公司法和证券法。

他把自己融入欧洲文化。他欣赏欧洲人做事的严谨,甚至欧洲人相对保守的生活方式。他逐渐习惯着与欧洲人打交道。他曾为中国驻英使馆商务处,以及中国在当地的银行、进出口公司的分支机构做事,担任外方律师。外来人在欧洲发展比在美国难,而且他在英国时,欧洲经济不太好,中国经济又没像现在发展这样快,因此法律领域与中国相关的法律业务很少。



贸大国际经济法系1984级(1987届)研究生在上课。左起:许中伟(现广州中医院教授)李金艳(加拿大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代院长、法律教授)、许向民(现英国石油中国区法务总监)、旁听生、史晋京(现盛丰资本创始合伙人)、周卫平(曾任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二、从国际经济法到国际金融

到1996年初时,在英国也生活了10年,他开始转向香港地区继续从事律师工作。这时,30岁出头的他萌生了换一个工作环境的念头。正好他刚刚成功地为荷兰银行做了一笔交易,荷兰银行有意邀他加盟。此时的中国正在成为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的重要市场,各大银行对拥有国际背景的中国经贸和法律人才的需求特别大。史晋京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英国转向香港地区,从法律转向金融的。

他似乎开始从事与数字打交道的工作,但贸易知识、律师的基础训练和技能对他的金融业务非常关键。他说:“国外大银行的职员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学金融的,二是法律专业出身,三是MBA。而且国外很讲究名牌大学的背景和工作经历。”

从1997年一直到现在,他一直在荷兰银行,主要从事与中国企业打交道的投资银行业务,为中国企业做上市、收购兼并方面的财务顾问。近年来,他完成的项目包括“首都机场”,“山东兖州”,“北京大唐”,“东方航空”等国企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最近,他又完成了代表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将全球手机业务卖给TCL的收购兼并项目。

2003年初,史晋京把家安到了国内。现在他的工作舞台主要是北京、上海、香港、伦敦和荷兰之间的变换。转了一大圈,他又回来了,他不能不感慨。他说:“毕业时,我们的选择主要是三个领域:经贸部、外贸公司和留校。我没毕业就有了出国实习机会。那时也绝想不到,二十年后的中国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更不会想象自己会以外国银行高级职员的角色回来做事。”

史晋京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资的重心逐渐转向中国,各外资银行重要的人员都是从事中国业务的,中国业务也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我们这一拨人,正是最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最佳做事年龄。面对这么多国际同行的竞争,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挑战,只有让我们荷银的业务在中国不断扩展,使我们在竞争市场中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占住自己的位置。”

荷兰银行总资产六千多亿欧元,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荷银的优势是它的综合性,而不是投行或商行的专业性,它是以客户为中心,又以地区和国家来分客户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它在面对大型公司政府机构时不只是卖一个产品,会从贷款支持、商业银行的服务、收购兼并、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方面给一个综合的最佳的搭配方案,因此容易让客户把它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同样采取这种经营方式的还有美国的花旗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等;它在欧资背景的投资银行中,荷银是具领先优势的。2004年,荷银业绩不错。“我去年回国后,就进行了一系列业务开发,除了巴黎手机项目及收购兼并的11亿美元业务外,还进行了整个地区的行业重组,以及国美电器在香港上市。今年将是很好的一年。”他说。


三、“金三角”的另一种解释

拥有“金三角”的专业结构的史晋京认为,“金三角”之金归根到底不是专业本身,而是职业精神。

他在国外多年,常将中外人才进行对比。“作为职业人来讲,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向外国人学习。一是工作态度,这方面国外培养的人要更加敬业一些;二是对技术细致问题的处理能力。我感觉现在国内大学毕业生比较浮躁,往往自视过高。一进入工作岗位就想做面上的事,比如谈客户,而不愿做具体工作,如数字填写,觉得枯燥。国内毕业生的外语不错,与人交往能力也有,就是缺少对具体技术工作的认真踏实的态度。外企工作重,经常没有周末,非常需要敬业精神。香港的同事很容易处理这些事,大陆的毕业生都想一步到位。我自己的二十年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有一步捷径。”

“在外企工作,海外背景当然很重要,如果能毕业于国外的名牌大学,再在国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是最受欢迎的;但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从头开始。能力,经验,加上态度,这才是金三角的人才!”

史晋京坦言,他能有今天,应该感谢母校经贸大学,为他提供了“金三角”的知识结构。他说:“我校与其他院校的背景不同,起码当时外语能力及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占了很大优势。我在校学了国际经济、法律和实务,所以到律师事务所时有一定的概念和准备。当时我校与经贸部的关系紧密,这也促进了我校与国外机构的联系,我能感觉到,国外机构愿意与我们经贸大的实习生来往,他们是把我们当作了潜在的业务关系。我庆幸自己做对了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北京外贸学院,第二是选择法律专业。这两个选择让我有机会到国外实习,也为我进入较高的领域打下基础。”

史晋京希望曾为他提供了“金三角”知识结构的母校,也能在今后的教育中加强另一个金三角,也就是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

2014 年,是史晋京从贸大毕业 30 周年,也是他进入国际经济法系学习的 30周年。这一年,他出资 10 万美元,以恩师冯大同教授的名字设立了“冯大同奖学金”。


2014年11月,史晋京(前排中)回母校为“冯大同奖学金”获奖者颁奖。

(作者: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