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快讯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我院张欣副教授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举行社会信用体系主题讲座

美国时间20191113日中午12:00-1:00,我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欣受邀于哈佛大学法学院WCC1010举办了以“通过数字的治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动因、现状和未来”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哈佛大学法学院亚洲法律协会和哈佛大学法治研究会联合举办。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雷雅雯作为评论人参加了讲座。在本场讲座后,哈佛法学院亚洲法律协会还举办了专题讨论环节,讲座上的多名听众继续参加了专题讨论,针对讲座中的内容与张欣副教授、雷雅雯助理教授进行了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深入讨论。

在讲座中,张欣副教授首先从社会治理中数字化、现代化的客观趋势引入,系统地介绍了信息技术对于当代社会治理的变革性功用和意义。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张欣副教授分析了我国着力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以及政府决策科学化的系列努力同时结合技术赋权的相关理论,张欣副教授介绍了我国社会结构和与之伴随的信任机制的转变机理。张欣教授指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演生动因之一在于社会转型中信任结构与信任治理结构的位移。面对近年来信用缺失的现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建设诚信社会、创新社会治理的核心节点。纵观我国社会信任结构变迁规律,可以发现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呈现出从乡土社会依赖于熟人社会成员之间的“强信任”结构向具有开放、流动性特征的“陌生人社会” 的“弱信任”剧烈转变之中。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信任结构的构成要素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信任约束机制却未能及时全面跟进,从而导致了信任危机。社会信用体系即是在社会信任结构剧烈变迁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

讲座的第二部分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从参与主体、规制工具、角色功能以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概览分析。其中,针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信用分运行概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张欣副教授以数字驱动的社会治理创新为背景,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个人信用评分机制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个人信用评分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信用评分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机理。张欣副教授指出,自2014年提出社会信用体系规划以来,历经五年,目前形成了四类与公民个人相关的信用评分讲座中以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为代表的11家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分服务以苏州、厦门为代表的20多家地方信用分为具体案例,张欣副教授对于信用分数据来源、参考指标、应用场景、覆盖人群以及应用的技术模型进行了具体分析。

C:\Users\zouwei\Desktop\【教师动态】我院张欣副教授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举行社会信用体系主题讲座\image001.jpg

张欣副教授系统介绍城市信用分

讲座的第三和第四部分对我国信用分的运行机理进行归纳和分析。张欣副教授指出,我国城市信用分的运行机理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收集信用信息-分析信用信息并生成评分-对评分分类并对其加以应用-实现对应的激励。四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评分-反馈”的闭环结构。这一机制设计与机制目标的关系看似简单,实则折射了公共领域数字治理的多重作用规律。具体而言,信用信息的数字化收集对应着数字化声誉机制的更新升级。对信用信息分析后生成评分与改变个体信用认知的通约化机制密切相连。而多场景应用并实现对应激励则折射了社会学研究中提出的预言自我实现机制的作用机理。最后,讲座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讲座中对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全国和地方立法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对于立法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C:\Users\zouwei\Desktop\【教师动态】我院张欣副教授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举行社会信用体系主题讲座\image003.jpg

讲座现场

在张欣副教授的报告结束后,雷雅雯助理教授针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立法现状、运行和建设现状、机制设计机理从社会学研究视角进行了进一步提问和点评。讲座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多位来自哈佛法学院、社会学系、肯尼迪政府学院、商学院听众与张欣副教授在讲座结束后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享。本次讲座对厘清国际媒体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误读,增加中美学术的有益交流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