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师资队伍 - 学者风采

学者风采

70校庆之“我与贸法”教师篇丨伏军:一鼓作气与平心静气


一鼓作气平心静气

——访伏军教授





伏军,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为教授、国际法系主任,法学院国际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仲裁与司法研究基地(对外经贸大学)执行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金融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仲裁法、信托法、银行法、证券法、国际金融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广州仲裁委员会、厦门仲裁委员会、宁波仲裁委员会、温州仲裁委员会、山东国际仲裁中心等仲裁机构仲裁员。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海牙国际法研究所、德国马普协会比较与国际私法所、国际统一私法学会等国际组织、国外科研机构访问学者。在《中国法学》、《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现代法学》等刊物发表中、英论文五十余篇,出版《银行危机处置:原则、制度与方法》等多部专著、编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国际保密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等科研项目。



求学-实践-再求学——一鼓作气


伏军从小立志学习建筑。高考后他进入工科院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的一家设计院工作。他喜欢挑战新事物,工作之余自学法律,在极短时间内成功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进入当时国内一家顶级律所任职。

回顾从工科转向法律的历程,让他拥有了工科扎实的逻辑训练和系统性思维方式,也因此极大地帮助了他对法律的学习、理解与运用。伏军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思维的逻辑性与创造性,对于高品质的生活与高效率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担任专职律师的六年工作中,伏军遇到了许多实务问题,于是他开启了工作之余的求学之旅,攻读北大第二届法律硕士。旺盛的求知欲和带着问题的学习,驱使他很快就系统地构建了法学知识架构,并作为北京队的四名成员之一参加了中国首届律师辩论大赛。研究生阶段结束后,他对金融法知识产生了极大的探索兴趣。他感到:“经济是社会建设的中心,金融则是经济的核心,而法律制度对于金融稳健运行则至关重要。”于是他又一鼓作气考取了北大国际金融法专业博士,跟从国内该领域最著名的吴志攀教授学习,并由此确定了自己今后主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与方向。

伏军说:“人生就是一次不断探索、寻找你最感兴趣事物的过程。我之所以最终选择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也是在经历过设计院相对单一、枯燥的生活,以及专职律师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后,选择了一种相对均衡的生活方式。成为大学老师,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总能与最年轻、最鲜活的思想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大学是一个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实务相融合的最佳平台。”

伏军鼓励学生们积极探索和反思,构想自己下一个十年的生活状态。他说,虽然预判假设与真正的人生体验会有出入,但探索、体验的好奇心,恰恰就是最好的前进动力。正是好奇心引领着他一步一步汲取知识、丰富体验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论道-实战-商文化-——贸法特质

选择来贸大任教,是贸大特有的文化吸引了他。伏军说:“我非常喜爱贸大这所学校。在我看来,贸大是一所有着浓郁商文化的高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具有商文化的高端人才。商文化的核心是契约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样的一所学校,可以培养崇尚自由、尊重平等、恪守诚信、追求创新与开放合作的精神。贸大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带有这样的特质,这也是我们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所应有的精神和特质。”他表示,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游泳”,学生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国家不仅需要在理论上高屋建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式的学校,更需要如贸大一般脚踏实地,践行企业家文化、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校。这也是贸大毕业的学生非常受市场欢迎的原因。

对于“许多贸大培养的学生过于功利”这一质疑,他认为:“经济建设是国家的中心,为经济发展做出努力绝不能用‘功利’二字来评判。应该从更深刻、更宏观的层面看待贸大文化。培养商业头脑、塑造商业文明、专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这恰恰是我们国家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是最有价值的学生。”

谈到贸大法学院,伏军自豪地认为,贸大的国际经济法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老一辈贸大法律人为贸大法学今天的地位与成果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伏军非常认同前院长沈四宝教授提出的“法律的真谛是实践”这一观点,强调法学是实践的科学,学术研究必须能要对实践产生影响,为实践服务。贸大法学院正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成果向社会转换的平台,它直接面向社会、市场培养人才并提供服务。他比喻到,如果说偏重理论研究的法学院是“内科大夫”,那么贸大法学院就是“外科医生”,是一所直接对社会“开药方”、“动手术”的院校。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精湛的实践能力。借此,伏军也对贸法学子提出了“既能论道,又能实战”的希冀,他祝愿学生们能够打开视野、广泛涉猎,成为践行贸大文化、贸大精神的国家栋梁之材。



教学-科研-爱生活——平心静气


说到伏军老师为师和为人,他的学生、目前在北仲工作的徐畅回忆:“导师伏军老师在我整个研究生阶段给我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伏老师经常和我们一起讨论最前沿的法律问题,培养了我们对法律问题的研究和思考能力。伏老师担任仲裁员,我也时常辅助老师做一些关于仲裁方面的事情,正是通过这个机会,我了解并热爱上了仲裁事业,规划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伏老师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了我。”

目前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尚博文这样评价道他的导师:“我在贸大三年中,‘导师’在伏老师身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职位和头衔,而是学生迷途中的微光,是误入歧途时的当头棒喝,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这三年,伏老师经常组织读书会,带领大家学习法学以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书籍,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他让大家不仅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产生‘智慧’。这种引导是任何学生都应当接受、却往往难以接受到的一种研究生教育。伏老师还为门下的每位学生找了理论和实务研究领域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每逢学术活动他会带着学生共同参加,开拓眼界,让我们接触到校内外‘大牛’,他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老师。”

说到伏军老师的授课,尚文博回忆:“我担任过老师的课堂助教,老师的课堂每每都是爆满,教室只能安排在大教室,不然选课+听课的人是不够坐的。在学生眼里,伏军老师是一位‘六边形战士’,除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他还担任咨询委员、仲裁员、独立董事、律师等职位,然而在伏老师这里我们看不到丝毫的疲态,他永远是精力旺盛、神采飞扬。”“伏老师的研究和实务工作这么忙,但他非常顾家,每天都会为孩子做饭、接送上下学;而难得的是他每周坚持踢两次足球!他真正地在家庭和生活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且是游刃有余、气定神闲的平衡。”

伏军确实在紧张的教学、科研中发现着自己事业、生活的平衡点,因此总能感到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谈起他的家庭和孩子,他的脸上难掩幸福慈祥的笑容,那是作为丈夫和父亲才会有的神态。十余年多来坚持不断的体育锻炼也是他保持活力的一大秘诀。他认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最高境界都是掌握平衡的艺术。做任何事情失去了平衡,一是不会长久,二是会失去平和的判断能力。过于急功近利地去做一些事情,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他经常告诫学生们:人生就像长跑,需要平衡。不能刚开始就把劲儿一口气使完,在弯道的时候需要加速、超越。在一些关键的时刻高考、考研等,需要努力拼搏、全身心投入、一鼓作气。更多的阶段,应该是一种平衡的平心静气的状态,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人生才会更加丰富、精彩和完整。



(作者:苏熠鑫 苗铭 紫丁)